一番東方文化盛宴賦珠寶靈魂
珠寶之中蘊藏著生命,它們能夠說出語言難以表達的意思。——喬•愛略特
想要在珠寶中締造出魔鬼般的致命吸引力,“文化”二字不可或缺。廖創賓說,珠寶應該超越人的預期,每個人對珠寶的認識不同,但最終的落點依舊在文化?v觀國外許多知名奢侈品品牌,一是時間的沉淀,動輒上百年的品牌歷史,二是品牌文化底蘊的錘煉,“文化是珠寶品牌的靈魂”。
談及文化,不得不提到讓潮宏基驚艷全球的珠寶盛宴——“紫氣東來”中國文化主題珠寶展。200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廖創賓參加了被譽為“珠寶與鐘表界奧斯卡”——瑞士巴塞爾世界鐘表珠寶展覽會。“感覺很郁悶,一點中國文化的影子都沒有”,這是他參展后的最大體會。而早在兩年前,為了提高品牌的設計水平,廖創賓就專門邀請上海交通大學的一位教授主持設計室。教授對中國文化頗為癡迷,于是起步設計一批中國元素的珠寶首飾,但由于中國消費者的崇洋心理強,那批設計遲遲沒有推向市場。
湊巧的是,2005年,中國寶玉石協會正式與巴塞爾展覽會協定合作,展會方希望協會能夠組織一批代表中國最高水平的產品參展。正是源于四、五年來的未雨綢繆,潮宏基在短短一個月內就精選出一兩百個設計稿,制成60多件樣品于2006年3月亮相巴塞爾展會。從龍鳳、書簡、宮扇、漢字、窗花、鑼鼓到京劇臉譜,將深厚的東方文化與新潮的原創設計帶入了國際的視野,驚艷了西方時尚飾界,徹底顛覆了國際珠寶界認為中國珠寶業只會臨摹沒有原創的偏見。
從巴塞爾回國后,廖創賓意識到,潮宏基的設計應保留東方文化的特色,而這無疑需要傳統設計和技藝的支撐。于是,他又開始了對民間飾品的研究,而今又斥資建立了中國首家由企業發起的“潮宏基珠寶博物館”。談及藏品的來源,他不禁感嘆,從2007年就著手藏品的收集,但也遇到很多難題,一是歷史原因,很多首飾早被外國人買走,國內飾品現存量非常少;二是不受重視,很多祖上流傳下來的飾品,都被澆鑄成新的款式或變賣掉。而隱藏于民間收藏家的飾品,廖創賓經常要一家一家做思想工作,有些甚至要“三顧茅廬”,讓他們相信自己是為了搶救保護民間飾品。對于少數民族的傳統飾物,他召集當地工匠一款一件地仿制。
2009年,潮宏基博物館下屬的花絲鑲嵌工作室在北京建立。花絲鑲嵌工藝被稱為“燕京八絕”之一,是瀕臨失傳的中國皇家珠寶御用技藝。廖創賓不惜時間與精力,挖掘聘請深諳此工藝的老師傅們重拾技藝,那座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鎮館之寶”——長5米、高2米的“侗族風雨橋”便集所有花絲工藝為一體,使首飾博物館的藏品穿越時空隧道,傳達出博古通今的中國韻味。
筆者認為,廖創賓花費大量心血建設潮宏基珠寶博物館,可謂功德無量,是對傳統文化瑰寶的文化拾遺與精神典藏,而對品牌的傳播與發展也具有不可估量的深厚價值,拉長品牌的文化基因,實現一種嶄新的跨越。
品牌經營需要文化,企業管理同樣也需要文化。廖創賓很早就意識到股東和經營層要分開,并逐步勸退跟父親一起創業的公司元老,試圖在這個一向以“任人唯親”著稱的行業引入職業經理人,并聘請咨詢公司對企業規范化管理、組織化發展進行改造。2006年,潮宏基不惜投入巨資引進世界著名企業SAP公司的ERP企業管理系統,成為國內珠寶行業第一家引進該系統的企業。
此外,潮宏基還實行“不搜身”的人性化管理條例,保證了工人的低流失率。從不搜身,大膽使用普通員工擔任物料檢查員,及時清點回收原料箱,對員工節省下來的金粉等原料按市場價的90%獎勵。據稱,這項“不搜身”的黃金管理法則還入選了《哈佛商業評論》,并分別被歐洲工商管理學院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選入其管理范例。
潮宏基珠寶專賣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