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裕彤:從周大福小伙計做起
日期:2008/04/02 來源:編輯:
文章TAG:
首創制造九九九九金
金店算是一種特殊的行業,不知底細的人,老板是絕對不敢濫用的。周家曾與鄭家交往甚深,懂事的阿彤自小就給周家留下良好的印象,趕上“周大福”金鋪正好缺可靠的伙計,便接納了小阿彤。
金店里分大伙計和小伙計,小伙計就是當雜役,鄭裕彤從雜役干起,每天掃地、擦灰塵、洗廁所、倒痰盂等里里外外的清潔工作,等一切準備停當后,他再和姍姍來遲的大伙計們一起開店門做生意。對于一個只有十四五歲的孩子來說,這段工作顯得十分忙碌辛苦,但懂事的小阿彤卻一個心眼想著不辜負老板的“不棄之恩”,老老實實,勤勤懇懇地工作。
“周大福”金鋪因入行較晚,因此店面在當時名氣不大。入店后不久,阿彤的勤勞的在工作中體現的智慧逐漸被周至元所賞識。一天,周至元派阿彤去碼頭接一位親戚。碼頭上,來自香港以及東南亞的海船不斷靠岸,人流熙熙攘攘,川流不息。忽然,一位南洋商人向路人打聽在哪里可以競換港幣。許多人都懂得這是一個良好的商機,年紀尚小的阿彤也熱情地上前搭訕,他用濃重的順德口音說:“到周大福金鋪可競換,價格公道”。阿彤說話時口齒稍顯笨拙,卻在眾口之爭中贏得了信任。這樣,商人望了望老實巴交的阿彤,隨他來到了“周大福”開創了一筆新的生意。而后,周至元發現阿彤在這方面顯得過人的智慧,于是繼續派他發展這項工作。此后僅半年時間,周至元就提升鄭裕彤正式在金行當學徒了。
當時,由于廣州、香港淪陷,不少金鋪遷移澳門,金鋪幾乎隨處可見,競爭十分激烈。鄭裕彤似乎天生便是為黃金珠寶而生,他對做珠寶生意極有興致,很快就掌握了坐店營銷的要領并癡迷似的鉆進了行當。
他常利用上下班的時間,看看路途經過的金鋪來作對比,用行話說這叫“看鋪”。而周老板并不知阿彤如此癡迷。長此以往,阿彤經常上班遲到,因而引起了周至元的注意。一日,在上班途中阿彤路過一家金鋪,發現櫥窗里擺放著好幾款別具一格的飾品,不由得停住腳步,良久地揣摩起來,竟又耽擱了上班的時間。當他急匆匆趕回金鋪時,老板已經在店內等候多時,阿彤知道自己犯了大錯,戰戰兢兢地說明了原因,結果老板不但沒有責備,反將上街“看鋪”的特權交給了他。這樣只要生意不忙時,他便上可以上街去“看鋪”了。照規矩,在金鋪學徒需要3年才能出徒,可鄭裕彤卻未滿3年就榮升為金鋪掌管,負責鋪面的日常經營了。
后來鄭裕彤才知道,父母親與同在廣州綢緞莊做過伙計的周至元一家是患難之交,情同手足。周、鄭之妻又同時有喜,于是兩家“指腹為婚”約定了親家。天公作美,周家生了女兒,鄭家生了男兒,恰好成了天生一對。到“周大福”金鋪學徒時,父親擔心兒子以“郎婿”自居,而不求上進,沒有告訴他這件事。
三年后,在周至元的主持下,鄭裕彤果真與周家的掌上明珠周翠英結為連理。那年夫婦倆同是18歲,其后50余年直至今日,夫妻倆始終相敬如賓。
1946年,21歲的鄭裕彤到香港設立了“周大福分行”。他跑遍了全港各家金銀珠寶行,集各家之所長用于領導分行的經營,使分行生意十分看好。但鄭裕彤并不滿足,他清醒地認為:“在商場上‘守業’就等于‘敗業’,要在不斷創新中前進才能圖謀發展”。因此,他又一改原有的資本結構模式,邀集同事,組建“周大福珠寶金行有限公司”,這也是香港金飾珠寶業最早的有限公司機構。
鄭裕彤雖說接受的是金鋪舊式的帶徒教育方式,但是他并不保守,甚至超前具備現代人的經營理念。在他全新思想指導下,“周大福珠寶金行有限公司”不再為總裁獨有,而是資產共有,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現代企業。在他的思維方式中,獨具特色的洞察力,令同事們人人稱道。
當時在香港,金鋪比比皆是,競爭十分激烈。那時,黃金成色一律為九九金,而鄭裕彤卻大膽投入資金,首創制造了九九九九金,率先開創了金飾制造的新工藝,同時也領導了消費領域的新潮流,此項壯舉為“周大福”今后的發展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鄭裕彤銳意進取,不斷開拓新市場,短短幾年,“周大福”分行便已增至11家。有人說他是靠運氣發的財。鄭裕彤卻說:“香港是個充滿無限機遇和挑戰的地方,機遇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平等的,面對挑戰是每一個人都回避不了的。關鍵在你如何去辨識,有無足夠的心理準備”。
當鄭裕彤將“周大福”推上一個新臺階后,他又開始向新的領域進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