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家們聊起原料價格,都會說“我們現在很瘋狂,以前看一百萬的原料,現在沒出到兩百萬,根本沒有機會。”在2007年11月的緬甸公盤上,幾個行家合伙買料,對一份料左思右想,有的行家認為最多七、八百萬,再高就要賠錢了,有的認為不能超過六百萬。由于原料拍賣是在完全不知別人競投額的情況下競標,行家只能一下投出自己能接受的最高額,而沒有先低后高慢慢追加的機會。這幾位行家要合伙買貨,必須對所出的競投額達成一致,因此爭論不休,互不相讓。投六百萬還是八百萬,如果掙了錢,一下就相差了兩百萬的利潤,如果賠了錢,也是虧損相差兩百萬,確實很難下決心。到這份料拍賣時,大家一看競投人很多,還有很多人不停地往上交競投書,這時不再有爭論,“填一千萬吧,要不然我看沒機會”, “一千萬可能還不夠吧,一千三吧”, “一千三,一千三”,大家很快達成一致。五、六天的看貨時間始終無法達成一致,而在開盤的短短幾分鐘內,結果卻有了很大的變化。
其實行家并不瘋狂,因為原料暴漲是以成品翡翠上漲為基礎的,市場告訴行家誰占有原料,誰占據主動。
2007年的翡翠市場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行家出高價買回已賣出的翡翠。曾有行家2006年賣一批手鐲到瑞麗,平均一只三萬元,而到2007年這個行家追到瑞麗以五萬元一只又把剩下的手鐲全買了回去。2006年有行家以二十六萬元賣出一對無色玻璃種翡翠手鐲,2007年又想以五十萬買回。
成品價格的上漲,原因來自買家的大量進場,2007年翡翠買家數量達到空前,單件購買金額由原來的幾千元為主到現在的三五萬元為主。已知2007年買賣的單件翡翠有千萬元的,幾百萬元一件的翡翠成交數量不少。據說還有收藏家看好翡翠的升值前景,出資幾個億準備收藏翡翠。雖不知是否可信,但2007年翡翠市場的熱度可見一斑。
市場如此火熱,問題也會接踵而來。大量以前不是做這一行的人士進入翡翠銷售的陣營,2001年萬瑞祥收藏級翡翠初創之時,北京進行中高檔翡翠銷售的品牌不到十個,而經過06、07兩年爆炸性增長,目前進行翡翠銷售的門店有幾千家。做好翡翠這一行必須要有精深的功底和眼光,這恰恰是現在很多商家所缺少的。這些商家動輒投資成百上千萬,這些投資直接把翡翠原料市場炒熱。所以現在大批行家并不缺錢,他們缺少的是對翡翠精到的了解和準確的把握。
商家的良莠不齊,引來了促銷手段的五花八門。以打一折、打兩折吸引客人已經屢見不鮮了,現在還有很多商家都說自己有加工廠,甚至有的還說自己有翡翠礦,希望客人因此會覺得自己比較有實力,貨品都是第一手的來源,以打動客人購買。但這些并不都很可信。其實,看一個商家有沒有實力,看他所經營的貨品的品質就行了,如果好貨很多,肯定有實力。而一般只有經營大量低檔商品的翡翠商家才會養工廠,否則都是根據不同的料去找不同師傅。其實收藏者購買翡翠,只要盯緊翡翠的品質,再看所出的價格是否物有所值就可以了,不要受其它的因素影響。有些人認為去產地買珠寶肯定便宜,其實也不盡然。
翡翠價格大漲,未來幾年翡翠市場還會更加紅火,此時收藏者很容易熱血沸騰,認為只要買到翡翠就肯定能夠升值,這就大錯而特錯了。市場的火爆引來的往往是大量的垃圾貨,看臺灣八十年代末的翡翠市場垃圾貨滿天飛,也就是國內市場未來三到五年的縮影,這時候買貨反而要格外認真選擇,升值幅度高的翡翠永遠只是少數,而且這些翡翠也是市場不好時最抗跌的。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時,翡翠跌幅在五成左右,而高檔收藏級翡翠沒有跌價,還在拍賣會上創出了新高。怎樣才能買到值得收藏的翡翠,要求收藏者多學習收藏知識,去參加一些系統的“收藏家翡翠課程”,再多看高檔精品,提高自己的眼光,才能實現自己的收藏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