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公司的規模逐步走上正軌、業務范圍不斷擴展之時,謝瑞麟一心想跨出珠寶業,向利潤巨大的房地產業進軍。1981和1982年時,謝瑞麟用珠寶生意賺來的資金大手買入商鋪和物業。此時,香港卻遇上中英談判引發的信心風波,地產價格應聲大跌,謝瑞麟鎩羽而歸。
"舔血"之后他重新投入自己的老本行珠寶事業,在艱苦經營之下,謝瑞麟珠寶在1987年正式上市。謝自己回顧那次失敗的經驗時,卻并不承認是由于自己欠缺投資眼光,而是因為"時不我予"。
倔強的性格使他能夠安度困境,卻也使他很難幸免重蹈覆轍。1987年公司上市后不久,那股壓抑了數年的雄心,使他變得有點急功近利。1990年他成功奪得裕興地產公司控制權,作為集團投資地產的旗艦。他一下子買入大量的物業,使集團負債比率高達140%,單是利息的支出已達7000萬元。負債過重下,謝瑞麟必須想辦法減債,于是他又在同年6月把裕興股權連同灣仔地皮一并以2億元出售,賣給了英皇集團主席楊受成。沒想到,港英政府與大陸方面就新機場談判漸趨明朗,更在當年7月中簽訂新機場諒解備忘錄,樓價上升得如坐火箭,結果楊受成在該地皮之上建成英皇集團中心,總值約20億元,而謝瑞麟只能眼巴巴地看著這"肥美的燒雞"落入別人的口里。
地產劫數
話說事不過三。謝瑞麟十足"性格決定命運",1997年6月金融危機前夕,香港樓市接近頂峰時,謝瑞麟又斥資5億元,向麗新集團購入尖沙咀寶勒巷的寶利商業大廈,另外他參與的多項股票投資也宣告失利。于是,在1997/1998年度,集團的負債升上最高位,金額達13.4億元,負債比率升至自1992年以來的最高點,達100%。
為了減輕集團的財政壓力,自1998年開始,集團不斷變賣資產減債。其中有為數不少的物業都大幅虧本轉讓。除了變賣資產減債,1998年6月謝瑞麟還推出"10億元鉆石大傾銷",在兩個多月內為集團套取了近3億元的資金,但仍然無濟于事。最終謝瑞麟因為拖欠蘇伊士亞洲控股債務逾5000萬元,被對方于2000年入稟申請他破產,其他債權人亦相繼加入追討欠債。2000年9月25日,謝瑞麟被法院頒令正式破產。當時有人形容謝瑞麟的破產,是最令業界關注,同時又感到唏噓的重大破產案。
雖然因盲目投資周身債務,但當時香港不少資深珠寶業人士表示,謝瑞麟本人在珠寶業內,仍享有崇高的地位,許多珠寶的原料供應商及行家都支持他,一直以來,行內沒有聽過謝瑞麟有"不找數"(不還錢)的事。當然,對于公司謝氏卻早已作好安排。2000年3月破產前夕,他將上市公司謝瑞麟珠寶的控股權,轉移給長子謝達峰,因此公司業務在他破產后仍能照常運轉。
破產后的謝瑞麟一度消沉,他曾自稱"破產是我一生中事業污點"。他在破產初期,經常失眠,整個人都失去光彩,"感覺無面目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