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以改革開放以來這30年來說事吧,中國人最先感興趣的是翡翠而不是白玉。"城隍珠寶總匯總經理趙德華是一個在中國珠寶業可以呼風喚雨的"大內高手",他入行時間長,眼光好,人緣廣,專業知識豐富,現任城隍珠寶總匯總經理,又是中國珠寶玉石首飾協會副會長。在沉香閣路、麗水路這個中國最大的珠寶黃金商圈內的一間辦公室里,他梳理了一遍當下這波珠寶玉石上漲行情的經過。"翡翠是外來寶石,在中國人的收藏序列中其實時間并不長,是明代才進中國的,但經過清代和民國社會各階層的玩賞,加上其稀有性和加工后的觀賞性,在民間有了一個尊崇的地位。有兩個人對翡翠地位的提升功不可沒,一個是慈禧太后,另一個是宋美齡,后者在官方場合一直佩戴翡翠飾品,儀態萬方,光彩照人。"
據上海文物商店一位老法師回憶,改革開放之初,上海市場上的翡翠并不多。原因是"文革"時為了創匯,文物商店將不少庫存翡翠飾品通過廣交會等渠道出境,當時的價格之低,今天的老法師一旦提及,都想抽自己的耳光。在90年代初還在文物商店里買到用清代翡翠加工的飾品,價格不貴。但此后的兩三年里,翡翠的市場行情陡然躥起。
"這里有幾個原因",趙德華向《新民周刊》分析說,"國門打開之后,從緬甸引進翡翠原料比較方便了,原料的豐富直接導致產品的增多,使老百姓擁有翡翠飾品成為可能。第二個原因更直接影響到供求關系,那就是香港、臺灣等地的經濟出現繁榮,當時臺灣被稱為亞洲四小龍之一,臺灣商人也可以來大陸投資辦企業,他們成了最有實力的客戶,當然也不排除炒作的因素。到了90年代中期,翡翠行情達到頂峰。想不到緊接著亞洲金融風波驟起,翡翠行情快速跌落,在低谷慘淡盤整了10年光景。現在隨著國內消費群體的增加和市場發育成熟,翡翠飾品又在短短三四年里探底回升,而且漲幅驚人。10年前足金每克120多元,現在的牌價是240多元,但翡翠翻番不止一倍。不過它只是從高峰快速跌落后的反彈,還沒有回到90年代中期的水平。"
身為當家人的趙德華每年要到中緬邊境市場上去采辦原料,這兩年看到的情景也讓他心驚肉跳。以前他看到國內商人合伙賭玉的話,一般投下數百萬元,在當地就會當作新聞傳遍四鄉八鄰了。"今年我在那里看到兩個來自浙江的商人,分別投入1400萬歐元(現在市場上更傾向用歐元交易而不是美元)賭了兩堆原石,那么這個數字就達到1.5億人民幣了。這筆由幾個人合股的巨資投下去,即使賭贏了,開發成產品再進入銷售渠道的話,也要經過10年時間實現獲利。由此可見,對市場最敏感、對成本核算最精明的浙江商人,對翡翠的前景是非常看好的。"
這個過程隱含的信息相當重要,如果解讀一下的話,應該是這樣的:珠寶商將原石開發后,是嚴格按照市場規律辦事的,每年只做成一兩件產品投放市場,而不會一下子投放造成飽和,表面上看他的資金流動性相當低,運作成本很高,不過他可以從另一個方面獲得補償,那就是壓在手上的原石,是可以確保每年增值的,這個道理就跟投資房地產一樣,物業漲價部分一定大于銀行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