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兩年多前,當(dāng)書畫價格處于巔峰時,一些原本收藏書畫的買家,開始逐步轉(zhuǎn)向古籍板塊。“他們覺得買一幅畫的價錢,有時候可以買下一整場的古籍了。”李東溟說。藏家這么做不僅僅是為了規(guī)避風(fēng)險,也是看中書畫與古籍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書畫鑒賞家宣家鑫認為,以古籍目前的價位來說,光是作為書畫收藏的參考和旁證,就非常具有收藏價值,更不用說古籍本身的歷史和文化價值了。
此次上海嘉泰拍賣會上,就有一本清代《江村書畫目》的抄本,薄薄三十多頁竟拍出了34.7萬元人民幣,高出估價一倍多。
《江村書畫目》原為清代收藏家高士奇手書的自藏書畫目錄,后經(jīng)羅振玉印行,公之于世。書中他的藏品分為九類,每件都詳細注明了進價、真?zhèn)巍⒌燃墸?biāo)有“進”、“送”、“秘玩”等字樣,分別表示進貢給皇帝、饋贈親友以及自己永久收藏的精品。對今天的書畫鑒賞極具參考價值。
而此次拍賣的這本抄本,不僅僅是清代著名的“知不足齋”(即清乾隆、嘉慶年間大藏書家鮑廷博父子)的抄本,還曾是近代著名書畫鑒定家張蔥玉的藏品,通篇朱筆批校,無疑更增加了它的歷史價值和學(xué)術(shù)價值。
其實上海嘉泰在拍前就曾考慮到,目前市場上精品價格普遍較高,因此對這本《江村書畫目》的估價也相對偏高。沒想到結(jié)果竟然比預(yù)想的還要好。“如果在過去,這樣一冊書最多只能拍出10萬元左右,現(xiàn)在近35萬的價格,幾乎比一般的宋版書都要貴了。”崔爾平說。
高價令崔爾平意外,那些伴隨古籍市場十幾年的老藏家自然更加難以接受。然而事實擺在面前,精品賣一件少一件,而買家卻越來越多。新進的買家不僅財力雄厚,還請來許多專家為自己長眼。在這種情況下,老藏家們想要分一杯羹,就不得不拋棄舊有的觀念。
李東溟的老客戶對此都深有體會。“原來他們對一部書的心理價位,現(xiàn)在可能已經(jīng)比他高出好幾倍了,雖然難以接受,但是他們現(xiàn)在也在被動地調(diào)整心態(tài),如果不調(diào)整的話,在拍賣場上就什么都買不到了。”
不過藏家心態(tài)調(diào)整之迅速,還是令崔爾平始料未及。若不是今年經(jīng)濟形勢低迷,情況或許不會變得如此明朗。
“過去資金充裕的情況下,藏家可能好的中檔的都會買。”崔爾平說,“然而現(xiàn)在資金緊張了,大家就會選擇集中財力買最想要的精品了。”
此次上海嘉泰春拍的古籍善本專場,中低檔次的拍品多有流拍,導(dǎo)致成交率僅為58%,明顯低于過去百分之六七十或以上的比率。然而由于幾件重要拍品拍出高價,全場總成交額倒是與往年不相上下,甚至略有上升。中國嘉德等其他大拍賣行的古籍善本專場,情況也與上海嘉泰大致相同。
在崔爾平看來,這正是收藏家走向成熟的表現(xiàn)。作為一個整體來說,古籍善本價格也還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間。按照他的標(biāo)準,那48冊的《文選》,真實價值還不止60.48萬元人民幣。過去他總是擔(dān)心拍品價格上升,藏家會無法接受。然而現(xiàn)在藏家不僅愿意為精品出高價,還懂得有所選擇,只要堪稱善本的精品古籍可以說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這讓他對古籍市場未來的健康發(fā)展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