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查無金香玉
記者:金香玉這種石頭也是近年來藝術市場的寵兒之一,但它的價格時高時低,讓人難以捉摸,請您結合自己的研究談一下何為金香玉。
王春云:的確,“金香玉”自上世紀90年代初期出現以來,就在中國珠寶界和收藏界引起轟動,其巔峰期的價格是黃金的4倍!眾多媒體也紛紛報道。
我研究發現:“金香玉”理應與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香玉有關系,但現在對“金香玉”的一般理解已脫離開了歷史聯系,通常指金黃色的、帶香氣的、玉石一類的石頭,通俗地講指能發出香氣的蛇紋巖玉石或者大理石玉石——盡管國內“金香玉”學術圈對后者還有一些爭議。
記者:金香玉是不是和玉、琥珀、蜜蠟等一樣承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這個概念又是何時出現的?
王春云:實際上,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關于“金香玉”的記載。唐蘇鶚撰《杜陽雜編》最早記載“香玉辟邪”,隨后明谷應泰撰《博物要覽》、清陳之龍撰《格致鏡原》、清紀曉嵐總纂《四庫全書》及所撰《閱微草堂筆記》等引證了這個記載,現代的“金香玉”研究學者也一致認為“金香玉”概念也是淵源于這個記載。有人提出“金香玉”可能來自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荊山玉”(即和氏璧)或“金鑲玉”(即傳國玉璽)的音轉,甚至有人猜測可能來源于民間俗話“有眼不識金香玉”或“有錢難買金香玉”,這些基本上都是一廂情愿的說辭。因此,中國歷史上根本沒有金香玉,只有香玉。
1991年,陜西農民盧禮平發現帶巧克力香味的“香石”后,在1996年又在北京召開的第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上展出了一塊重442克的“金香玉”,該石頭后來捐贈給中國地質博物館收藏。這就是現代版“金香玉”的來歷。
香珀就是史傳的香玉?
記者:關于金香玉問題,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對此您有何看法?
王春云:“金香玉”出現后,陜西省政府專門設立了課題,國內好幾個大學、好幾個研究所以及好幾個協會都進行了研究,甚至還召開了全國性的非正式的學術會議,但奇怪的是沒有一篇正規的學術論文發表。顯然,這些學術探討都含混了中國歷史上沒有“金香玉”記載的問題,而且還刻意回避了別人指斥“金香玉”為騙局的文章,因而沒有遵守基本的學術規范。
記者:您的觀點是:中國歷史上根本沒有金香玉,而只有香玉。請簡單闡述一下原因。
王春云:我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就是訓詁學加古文獻學,同時結合現代礦物學和考古學,簡單地說,就是要讀懂《杜陽雜編》關于香玉的記述,因為這是“金香玉”研究的焦點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