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鷗18K玫瑰金鏤空雙陀飛輪機械腕表
售價 :¥260000 元
消除了地心引力對機械機芯的影響,陀飛輪是最偉大的制表藝術之一,只有少數的優秀工匠,擁有所需的專業知識,才能制造這個微小的內置擺輪的運動框架,它的游絲和擒縱裝置也在其中,陀飛輪是卓越的制表技術的既定象征,陀飛輪手表也將保持日益增長的趨勢。然而只有少數的工場和技師可以完成這個細小謹慎的工藝,在不到1克的重量中需容納60至70 個零件。制表師正在繼續完善陀飛輪,特別是其旋轉系統。而其目的是提高手表運動的精度,陀飛輪仍然是一個了不起的技術壯舉和可視的功能。
關于陀飛輪
陀飛輪表代表了機械表制造工藝中的最高水平,整個擒縱調速機構組合在一起并且能夠轉動,以一定的速度不斷的旋轉,使其把地心引力對機械表中“擒縱系統”的影響減至最低程度,提高走時精度。由于其獨特的運行方式,已經把鐘表的動感藝術美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歷來被譽為“表中之王”。
陀飛輪的創意在于,將擒縱機構放在一個框架(Carriage)之內,使框架圍繞軸心也就是擺輪的軸心做360度不停的旋轉。這樣,原本的擒縱機構是固定的,因而當表擱置位置變化的時候,擒縱機構不變,造成了擒縱零件受力不同而產生了誤差;當擒縱機構360度不停的旋轉起來的時候,會將零件的方位誤差綜合起來,互相抵消,從而消滅誤差。目前陀飛輪一般是1分鐘轉360度,也是最理想的旋轉速度。
陀飛輪手表經過時間和技術的改進和革新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代:
1、第一代陀飛輪表(即第一種結構-Tourbillon)是在1795年由瑞士制表大師Abraham-Louis Breguet發明并制成的。其飛輪結構必須由“飛輪旋轉框架”(Tourbillon’s Carriage)和“飛輪固定支架”(Tourbillon’s Bridge)不可或缺的兩部分基本構件組成。在此組合中,“擺輪夾板”(Balance’s Bridge)必須隨飛輪一起旋轉。按照不同的組合方式,第一代飛輪表可以分為兩類:同軸式(即擺輪的中心和飛輪的中心在同一軸心上);偏心式(亦稱非同軸式,即擺輪的中心和飛輪的中心不在同一軸心上)。
2、第二代飛行陀飛輪表(即第二種結構-Flying Tourbillon)是在1930年左右,德國制表大師Alferd Helwig制造成功沒有“飛輪固定支架”的陀飛輪懷表,提高了此種表運轉時的神秘感和動態藝術美。在此組合中“擺輪夾板”仍須隨飛輪一起旋轉,此第二代飛輪表同樣有同軸式和偏心式兩種類別。
3、第三代神奇陀飛輪表(即第三種結構-Mystery Tourbillon)則由東方的鐘表大師?中國人矯大羽(Kiu Tai Yu)在1993年于香港的“天儀軒”首創發明并且親手制造成功。它不但和第二代飛行陀飛輪表一樣都取消了“飛輪固定支架”,而且奇跡般地把“飛輪旋轉框架”也一同取消了(在第一代和第二代飛輪表中,此構件都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在這個全新的結構中還把第一代和第二代飛輪表中必須隨飛輪一起旋轉的“擺輪夾板”改變為不隨飛輪一起轉動,首次大大減輕了飛輪重量達一半以上,并且可以加大擺輪的直徑以增強計時的穩定性,同時又提高了動感藝術表現的水平。在飛輪表制造歷史中,矯大羽首次選用藍寶石玻璃替代了原本用金屬制造的“擺輪夾板”,之前此部件是附屬于“飛輪旋轉框架”中的。由于此表運轉時顯得更加神秘莫測,故在國際上也被稱為“矯氏神奇陀飛輪”(Kiu’s Mystery Tourbillon)和“中國陀飛輪”(Chinese Tourbill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