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女性是被禁止使用鉆石的。在13世紀法國皇帝圣路易斯曾禁止婦女佩戴鉆石飾物,他認為只有圣母瑪利亞才有資格佩戴,鉆石的珍貴由此可見一斑。到15世紀中時這條規(guī)定才被一個叫做雅麗絲的平民女子所打破。她既不是皇室成員又不是貴族出身,但卻使法王查理七世傾倒,令她地位超然,漠視法令。從此以后鉆石不再是特權(quán)階級所獨享了。
1477年,奧地利的馬克西米連一世在與法國勃艮地的瑪麗公主定親前,接到公主的一封來信,內(nèi)文寫道:定親之日,公主必須戴上鑲有鉆石的指環(huán)。由此,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上第一枚結(jié)婚鉆石戒指就此戴在了瑪麗的手指上。鉆石戒指從此成為情侶們忠貞愛情的至高信物。
當代的情侶衫早在中世紀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一對情侶的左邊衣袖用相同布料做成,是中世紀傳統(tǒng)愛情的象征。另一古老習俗就是兩人佩戴的珠寶頭圈。
中古后期為擺脫單調(diào)的鑲制法,工匠開始把浪漫的意念引入鉆石戒指設計上。他們采用了拱型的鉆石,加以精巧的鑲工,做出更別致的設計,如薔薇形雕飾,英文字母,或象征處女的百合花紋章。更有甚者把愛情詩刻在鉆石戒環(huán)內(nèi)。這些愛的蜜語飾以陽光下的玫瑰,在閃耀的琺瑯上更顯醒目。16世紀嫁與英王享利八世為妻的安,在她的鉆石戒指上刻著:“神把我差遣給您。”“愛人”一詞被發(fā)現(xiàn)刻于一只公元前400年希臘的訂婚鉆石戒指上。依流愛飾,傾力打造依流飾品交流平臺,傳播飾品文化。
☆ 鉆石戒指多變設計始于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的曙光照耀著歐洲,藝術(shù)家們突破禁欲主義的束縛,開創(chuàng)了注重人性的新藝術(shù),宮殿建筑比教學更受到重視,圓拱頂,彩色玻璃窗,建筑更接近人的生活。服裝以意大利為代表具有開放、明朗、優(yōu)雅的風格。男裝雄大,女裝渾圓。天鵝絨、織錦緞和織進金銀線的華貴面料備受青睞。女裝是在腰部有接縫的連衣裙,領(lǐng)口呈V型,胸口袒露很多。
與此相應,16世紀金匠的工藝再創(chuàng)高峰,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穎的雙環(huán)鉆石戒指,可分可合,正象征了婚姻合二為一的意義。有人在指環(huán)上刻上:“神配合的,人不可分開。”1525年,馬丁路德和加德林波娜結(jié)婚時,就是佩戴這種雙環(huán)戒指。依流愛飾除了感生的象征外,鉆石還被用作書寫工具。一枚鑲上尖銳鉆石的戒指在玻璃上書寫的奇想尤其受到歡迎。伊麗莎白一世就曾經(jīng)在玻璃窗上以文字和著名詩人兼政治家饒列互訴衷情。饒列說:“我樂于接受提升,但亦害怕跌倒。”伊麗莎白復:“倘若心有所懼,干脆不要提升。
☆ 17世紀女士社交良伴
17世紀的藝術(shù)風格稱為巴洛克風格,其特點是氣勢雄偉,生氣勃勃,擅長表現(xiàn)各種強烈的感情色彩和無窮感。女裝表現(xiàn)為流動的衣褶、變幻的線條、緞帶、花邊、刺繡、飾紐等多種裝飾令人目不暇接,領(lǐng)口坦胸露乳,裙子至少要兩條重疊穿用,長長垂至地面。這給珠寶設計提供了足夠的想像空間。與此同時,鉆石戒指的款式又有新的變化。有形狀如燃著火的心,插著愛神之箭,雙環(huán)戒指也多了一層浪漫的象征,以緊握的雙手來代表信心。
鉆石戒指指多戴于大拇指。但在婚禮上,人們?nèi)园磦鹘y(tǒng)戴在無名指上。在戒指上題詩依舊盛行,人們費了不少心思來構(gòu)思詩的內(nèi)容。比如:“愛那一位送你這枚戒指人,因當你青春不再時,他仍愿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