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lla McCartney
時尚回歸
美國紐約帕森斯時裝設計學院的教授兼時尚歷史學者貝斯·丹屈夫·查爾斯頓將燈籠褲的回歸與其他的人難以想像的過時潮流的再次出現相提并論,例如帶羽毛的烏魚發型、厚重的書呆子眼鏡以及卡車司機帽!斑@是一種反時尚,”她說,“如果你能夠穿好它,你就知道自己極其時髦。穿丑服裝是個勇敢的舉動!
美國版《時尚》雜志的時裝編輯弗吉尼亞·史密斯首次在一些設計師的2008年春季時裝展上看到哈倫褲時,她覺得這種服裝更適合出現在T臺而不是現實生活中!懊總人當時都不看好這種潮流。”
但看到這一時尚再次出現在2010春夏的T臺上后,史密斯說:“最終你會覺得看習慣了,并開始嘗試,哈倫褲要么適合你,要么就不適合!弊罱囊粋晚上,史密斯穿上了設計師亞歷山大·王(Alexander Wang)設計的一款海軍藍色絲綢哈倫褲。
據美國馬薩諸塞州塞勒姆州立大學的歷史教授蓋里·費什說,哈倫褲被認為起源于印度,18世紀首次進入西方世界。費什2001年出版了一本《褲子與權力》(Pantaloons and Power)的書。阿梅利亞·布盧姆(Amelia Bloomer)等美國女權主義者在19世紀中期穿著了這一舒服的服裝,哈倫褲的名字正是來自她的名字。
對當時不想穿著裙子的大膽女性來說,松垮的哈倫褲象征著自由。這不僅是因為哈倫褲是一種大膽的表白,也是因為女性發現哈倫褲比當時其他相替代的男性服裝更具魅力。費什說,當時和現在一樣,女性在公開場合穿著哈倫褲會遭到大肆嘲諷。
哈倫褲在1911年取得了時尚的勝利,當時前衛的巴黎婦女開始穿著設計師保羅·波烈(Paul Poiret)設計的帶有東方風情的設計。保羅·波烈因為將女性從緊身胸衣中解放出來而成名。電影導演尤·伯連納在1956年的電影《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中將哈倫褲引入大屏幕,但哈倫褲隨后在時尚舞臺上消失了數十年,直到上世紀70年代設計師伊夫·圣洛朗(Yves Saint Laurent)使得這一褲型再次復活。
上世紀80年代末,夸張風格的哈倫褲隨著歌手哈默再次出現在俱樂部和夜總會中。對那些聽著哈默的饒舌音樂長大的人來說,哈倫褲會令他們自然而然地想到哈默。法比奧拉·貝拉卡沙是紐約的一名時尚顧問,她是燈籠褲的早期追隨者。她曾經穿著燈籠褲參加一次藝術品拍賣會。貝拉卡沙回憶說,當她在欣賞一幅畫時,一名陌生人拍拍她的肩膀大聲說“哈默時刻!”,隨后他們開始跳“哈默的側滑舞步”。
而哈默對這種時尚回潮拒絕置評。他的發言人說,哈默正努力將自己重新定義為一名社會媒體專家,因此遠離了哈倫褲。在看到雜志上蕾哈娜和菲姬等女明星穿著更加寬松的哈倫褲后,來自巴爾的摩30歲的私人健身教練阿米娜·羅絲也動心花60美元買了條較瘦的哈倫褲。
但當羅絲穿著哈倫褲去健身房教課時,她的學生們都側目而視。最終一名學生問道,這褲子是什么?羅絲說,為了緩和氣氛,自己說了一番別的話題的東西。羅絲坦承,自己是哈默的長期歌迷,她在八年級時第一次聽演唱會就是哈默的“2 Legit 2 Quit”巡回演唱會。羅絲說,她不想再聽到別人議論她的哈倫褲的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