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洋媚外心理
大家指責企業不誠實的時候,同時應該認識到有需求才有市場。為什么國外的東西就一定貴:風格高貴,價格昂貴?這也反映出國內消費者的不成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漸顯露一種現象:買東西買貴的,買貴的就挑國外的,仿佛國外的月亮就是比中國的圓,國外的水就是比中國的甜。
有人指出,強烈的自信被打擊后就會強烈自卑,強烈自卑消除后便會變成強烈的自信。中國近代歷史百年是受國外帝國的欺辱的歷史,人們的清朝天朝上國的優越感崩潰后便轉為強烈的自卑:讀書要到國外留學,國外的東西就是洋氣和高端,本土的品牌就是土氣和落后。
這次的中國品牌假洋鬼子事件在某一程度暴露出了國民的這種自卑心理,認為國外進口的就是好;然后在這追求好的、高端的過程中,也暴露出國民暴富后強烈自信的高傲態度。
要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就必須有一個強大的民族,要有一個強大的民族就必須有廣闊的胸懷:不卑不亢,平等對待本土和國外事物,而非現在的一昧崇洋媚外,更不是妄尊自大——現在從國民對某些奢侈品牌的消費中也可窺一豹。
中國本土品牌信任危機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事件,也可以看出民眾對中國本土品牌的不信任。最近突發了食品行業的地溝油事件,塑化劑事件,以及幾乎摧毀了中國整個奶粉行業的三鹿奶粉事件,還有黑心棉等等,都暴露出中國品牌的質量問題。甚至有品牌在發布會上竟然有這樣的言論——出口產品質量是高于國內標準的,舉國嘩然。國內種種行業性的質量問題,已經很難讓消費者感覺到可以買到放心的東西了。這種趨勢下,國民選擇國外品牌也不可避免。
在中國九十年代,中國產品質量問題簡直不堪回首,那時是改革開放初期商家面對市場化帶來的巨大利益,而且供不應求的情況下,消費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證。為了挽轉這種惡劣局面,所以才出現了海爾砸冰箱事件,中央衛視也開辦了質量萬里行節目,促使國家出臺了一系列保護消費者權益、保證產品質量的法律法規。
很多企業奉行“走出去”的戰略,但前提是本土市場的鞏固。中國品牌應該認識到,國外市場我們必須開拓,然而中國市場才是未來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目前如果處理不好中國本土品牌信任危機,將會導致中國品牌的整體潰敗。本土品牌假借國外品牌的不自信表現,也不妨看著是很多企業的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