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墻的根基是用各樣寶石修飾的:第一根基是碧玉,第二是藍寶石,第三是綠瑪瑙,第四是綠寶石。第五是紅瑪瑙,第六是紅寶石,第七是黃璧璽,第八是水蒼玉,第九是紅璧璽,第十是翡翠,第十一是紫瑪瑙,第十二是紫晶。”
《圣經》對天國的描述,是一座寶石和黃金鑄造的城。而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內大亨們也開始筑造屬于自己的“寶石和黃金”城—最為著名的莫過于天使投資人薛蠻子的夫人丁瑋,在北京東四環也有著屬于自己的“城”。
不過與靠著一夜“暴富”而收藏珠寶的人不同,具有百年聲譽的英國邦瀚斯拍賣行珠寶鑒定師張蘭菁,屬于那一類有著家族傳承的業內人士。“現在我們也會登廣告請人了,不過這一行有人推薦、有一定家族背景在早年的確是必需的。而且因為接觸的東西價值比較高,相對而言這些還是很重要的。”
張蘭菁,出身于從事鉆石批發和珠寶制造業務的家庭,自小培養出對珠寶首飾的興趣。張蘭菁畢業于日本水野學園(Hiko Mizuno College of Jewellery),主修寶石及珠寶制作(Gemology and Jewellery Making)。畢業后投入她的家族生意,在珠寶業務各個范疇磨煉自己的技能。而至2011年2月,張蘭菁加入香港邦瀚斯珠寶部成為高級專家,每年春夏,她會帶著罕見的寶石和鉆石,吸引內地收藏者的注意。
無燒寶石更具投資價值
張蘭菁此次帶來內地的珍寶中,以“大件、罕有”見長。
“這次我們帶來內地的有兩顆藍寶石,這顆更大。”她指著展廳里的展品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43克拉。我們估計這顆藍寶的年份是1969年。”
有關寶石的收藏價值,張蘭菁告訴記者,“燒和沒有燒過,收藏價值是不一樣的。實際上,我們市面上看到的寶石,都是燒過的。所謂燒,其實就是加工處理。加熱處理,比如說藍寶,就能讓顏色更濃郁。所以如果是一顆大的藍寶石,而且顏色夠濃,并且沒有加熱過,那么就是非常稀有了。”
“拍賣市場里,因為收藏者已經具有一定的知識,所以都是很會選擇了。一般都會選擇具有投資價值的寶石,所以沒有燒過是他們選擇的一大標準之一。”
當然,這并不是說拍賣市場上就沒有“燒過”的寶石。“因為每個人購買的目的不一樣,比如有人買了不僅是自己佩戴,還需要有收藏價值,那么一般會選擇沒有燒過。但是也有人會選擇款式,那時候可能燒過或者沒有燒過,就沒有那么重要。這不是絕對的,關鍵還是自己喜歡。”
“亞洲市場,其實是不太喜歡年份太久遠的珠寶的。”張蘭菁告訴時代周報記者,“而且我們在亞洲市場,哪怕是上世紀60年代、70年代的東西,我們都會說明,這已經不是現在的東西了,是比較舊的。”
張蘭菁說,如果真的是ART DECO那種古董珠寶,在亞洲市場不太見得到。“歐洲那邊會多一些,這是亞洲市場和歐洲市場的差別之一。不過我們每年都會帶一兩件古董珠寶來中國內地展出,主要是為了種類上的考慮。”
此外,另外一種市場差異是對“石頭”的欣賞不同。“之前有一種說法,認為翡翠只在亞洲市場有價值。這句話其實根據我的觀察,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張蘭菁認為,這種完全屬于文化傳統的范疇。“歐洲人比較喜歡珊瑚吧,因為珊瑚對他們來說是傳統的寶石,而亞洲人的傳統寶石是翡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