鉆戒=愛情?
時隔半個多世紀后回看,這個策劃無疑是成功的。但站在當時的角度,開展“鉆石=愛情”的宣傳攻勢,無疑要冒巨大的風險。雖然很早前,人類就已經發現了鉆石,并開始加工使用,但是它作為愛情信物的觀念,卻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久遠。在關于鉆石的早期文獻中,被提及最多的是它的硬度,和某些“神秘能力”:比如由旃陀羅笈多·孔雀(又稱月護王,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手下能臣考底利耶撰寫的政治學著作《政事論》中,提到鉆石能在“盤碟上刮出刮痕”;老普林尼的《自然歷史》一書中寫道:“已知有六種類型的鉆石,產自印度和阿拉伯半島的鉆石具有難以描述的硬度,當人們把它放到鐵砧上,用錘子敲打它的時候,它會產生一種巨大的回擊力,反而使得鐵砧和錘子都迸裂成為碎片”。而關于“特殊能力”,古印度的寶石專著《游吟佛者》里,提到了佩戴鉆石的人都將免遭毒蛇、水火、毒藥、疾病、偷盜和妖術侵害;鉆石經由埃塞俄比亞傳入羅馬后,被置于精巧的鋼架和手織金絲布上,作為抵抗癲癇的符咒。
而鉆石在美國人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其實也并沒有多么羅曼蒂克。19世紀后半期直到20世紀初,閃亮的鉆石更多被視為暴發戶的炫耀飾品。比如被稱為“鉆石吉姆”的大亨布拉迪,經常帶著一身鉆飾去談生意,如果對方表現出合作意向,他經常會隨手摘下一顆鉆石袖扣,轉贈給客戶的夫人……
但奧本海默和N.W.Ayer廣告公司依然堅定地認為,“鉆戒=愛情”的概念大有可為,他們的信心來自于市場調查。1938年,戴比爾斯公司3/4的鉆石銷量,來自于美國的訂婚戒指市場,而購買訂婚戒指的人中,青年又占到90%以上。相比注重傳統的長者,年輕人更容易受到大眾媒體和口碑傳播的影響。于是,傳媒成了突破口,關于鉆石戒指的當代神話,也正式登場了。
時至今日,我們依然能從很多奢侈品的營銷活動中,窺見當年N.W.Ayer廣告公司的宣傳戰略。拿下戴比爾斯全美廣告代理權的N.W.Ayer公司,為報紙和雜志提供了大量圖片和報道素材,這些資料的指向只有一個——構筑起“鉆石”和“浪漫”之間的聯系。報道中要特別提及名流們為自己心愛女人購買的鉆石大小,連照片也不遺余力地捕捉美女手上的戒指,時裝設計師則會在廣播中大談特談未來鉆飾的流行趨勢(當然,這也是廣告公司事先提供的文案),他們甚至發明了一種新色彩“鉆石藍”,來為自己的宣傳造勢。
在N.W.Ayer的廣告戰略中,還有一項特別計劃:高校巡回講座,講座的核心就是訂婚鉆戒。成千上萬正值妙齡的少女還沒有走出校門就被灌輸了這樣的信念:鉆石是一份關于愛的禮物,更是一次浪漫求婚儀式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品質越高,分量越重的鉆石,代表的愛也越純潔熾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