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時期
隋唐婦女的發(fā)髻式樣非常豐富,因此在婦髻上配有眾多的首飾,常見的有梳、蓖、簪、釵、步搖、翠翹、珠翠金銀寶錮、搔頭等。插載的釵梳多至十數(shù)種,除了金銀廿玉的瞥釵外,名貴的象牙也被用于制翩釵之用。
當時,金粒鑲嵌工藝從黑海沿岸的希胎地區(qū)傳到中國:用細小的金顆粒鑲嵌在光滑或浮雕金屬的表面,以形成各種圖案的裝飾藝術,這種工藝被廣泛地應用在唐代的首飾制作中。
隋唐時期項鏈的運用已很普遍,以金、玉等材料為多,較為典型的是在西安出土的隋大業(yè)四年的一條金項鏈,項鏈的“鏈條”由28顆金珠構成,上有鑲刻著鹿紋的藍色寶石搭扣,下有雙層項墜,制作極其精致,在金玉寶石的搭配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貴富麗,體現(xiàn)出隋代的細金屬工藝的高超水平。
宋元時期
宋元時期,受“程朱理學”的影響,首飾從唐代的富貴繁華風格銳減為清冷消瘦的宋代文人風格,植物紋樣飾品比較常見,尤以松竹梅等象征氣節(jié)的植物為多。北方名族的金藝以及首飾文化,則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
宋元女子金銀首飾的基本構成為冠梳、釵簪、耳環(huán)及釧鐲、戒指、帔墜。金銀首飾的紋樣構成除傳統(tǒng)的龍鳳和螭虎之外,所取用的多是清新俊麗并且很生活化的物象,如牡丹、蓮花、蝴蝶、鴛鴦等,以此來表現(xiàn)豐盈和諧的情致。其實這些素材在唐代和遼代的藝術品中已經出現(xiàn),宋元時代則以新的造型將其重新組織為各種圖式,且以靈活自然的運用使之成為流暢的藝術新樣式。
明清時期
明清以后的首飾,多為大家所熟悉,出土的首飾以及流傳下來的首飾很多。明清時期的項圈、項鏈、縷絡等首飾,制造得都很講究,有金制、以金包玉、在金上鑲嵌寶石等方式。有的還在金項圈上附加一些長絳和垂件,婦女、男子均有佩戴。
從制作及藝術風格上看,明清時期的首飾有兩個相反的特點:一是復雜繁瑣,集各種名貴材料于一體,加以金為件,在其上鑲嵌珠寶;有的以玉為針,包金鑲銀,精雕細刻,還附加復雜的垂飾;二是極為簡樸,不在金、銀坯上加飾任何紋樣和裝飾,金銀圈或玉環(huán)由本身材料的質地展示出自身美感。
明代以后,玉石在首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特別是白玉,一直是人們欣賞的對象。明清時期的玉石首飾通常采用深浮雕的方法,充分利用了各種玉石的特殊效果,再裝飾上各種動物和花卉圖案,給人風雅得體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