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嘉賓
江春源(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揚州玉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何明躍(中國地質大學珠寶學院院長、教授)
嘉賓主持 趙利平(收藏家、資深藝術評論人)
延伸閱讀
玉雕工藝流派
中國當代玉雕工藝,從大的流派來說,可分為南北兩派,北派以北京為代表,涵蓋遼寧、天津、河北、部分河南、新疆等北方各省市;南派則包括長江沿岸及以南地區,并分為幾個支派,包括以上海穆宇靜為代表的“上海工”,以蘇州為代表的“蘇州工”,以揚州為代表的“揚州工”,此外還有“廣東工”和“福建工”。也有人將中國玉雕分為“北派”、“揚派”、“海派”、“南派”等四大流派。
北京玉雕
玉器行業是舊北京地位相對較高的行業,它的名手名家們很受人尊敬,藝人的報酬也較豐厚并被尊為“先生”。
如今的北京玉雕在創作風格上基本上承襲了舊時的傳統,受皇家文化的影響,同時融合北方少數民族豪放的風格,形成北京玉雕厚重沉穩、典雅大氣的風范。
從業人員當中,北京玉器行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數量為全國之最,目前已有14人,以老師傅居多,中青年較少,缺乏中青年領軍人物。
海派玉雕
海派玉雕是中國玉雕四大流派之一,形成于10世紀末20世紀初,是以上海為中心地區的玉石雕刻藝術風格的派系。當時上海玉器作坊、店鋪達200多家,有200多人從事雕刻專業工作,主要生產佛像、仕女、爐瓶等擺件雕刻品,“蘇”、“揚”玉雕各自沿襲了當地的傳統技藝特色。20世紀30年代,上海玉雕擺件類作品已具有很高的藝術水平,《翡翠珍珠塔》在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得最高獎,《翡翠大寶塔》被美國舊金山博物館長期收藏。
20世紀60年代以后,海派雕刻行業發展迅速。80年代末,上海地區玉雕從業人員逾2000人,作品品類達200多種,作為海派五大類雕刻品種的爐瓶器皿、人物佛像、花鳥、走獸和天然瓶都已初具規模。“雕琢細膩、講究章法、造型嚴謹、莊重古雅”,以及“爐瓶器皿精致、人物鳥獸生動傳神”,成為海派玉雕的主要特色。20世紀50年代以來,其代表人物有“爐瓶宗師”孫天然、孫天儀,“三絕藝人”魏正榮,“傳承創新”者周壽海,“南玉一怪”劉紀松和“飛獸大王”董天基等。爐瓶器皿類是海派玉雕最具標志性的創作。
20世紀90年代,海派玉雕在江浙地區玉雕藝人的雕刻風格基礎上,既融匯揚幫、蘇幫、南幫以及宮廷玉雕的工藝風格,又繼承了中國明清玉雕精華,博采眾長,在“細膩”上下工夫,由此涌現出大批具有代表性的玉雕高手。當前,海派玉雕中最具特色和傳統的爐瓶器皿類,也璀璨奪目。宋鳴放、戴永才、瞿惠中、李玉華、蔣大雄、鐘建林和韓永年創制的海派爐瓶器皿,以“規矩、對稱、端莊”享譽海內外,有“七君子”之稱。
揚州玉雕
揚州玉雕所用玉石質地堅硬縝密,手工雕琢技術較為復雜,其工藝特點是琢磨,即“琢玉”與“碾玉”。揚州玉雕使用的玉料有新疆的白玉、青玉、碧玉,遼寧的岫玉、瑪瑙、黃玉,江蘇的水晶,湖北的綠苗、松耳石,廣東的南方玉及巴西的玉石,緬甸的翡翠,阿富汗的青金,加拿大的碧玉和日本的珊瑚等。揚州玉器分爐瓶、人物、花鳥、走獸、仿古、山子雕6個類別,品種齊全,花色繁多。
今天的揚州玉雕構圖新穎、造型優美、做工精致。其中,尤以“山子雕”及“練子活”技藝獨具一格。現在主要的揚州玉雕傳承人有黃永順、顧永駿、焦一鳴、劉筱華、李小威、江春源、夏林寶、汪德海等。
南派玉雕
廣東、福建一帶的玉雕由于長期受竹木牙雕工藝和東南亞文化影響,在鏤空雕、多層玉球和高檔翡翠首飾的雕琢上獨樹一幟,造型豐滿,呼應傳神,工藝玲瓏,形成“南派”藝術風格。
傳統玉雕題材
喜鵲:喜鵲面前有古錢寓意“喜在眼前”;喜鵲和三個桂圓表示“喜報三元”;天上喜鵲、地下獾即是“歡天喜地”;兩只喜鵲寓意雙喜臨門;喜鵲和豹子在一起寓意報喜;喜鵲和蓮在一起寓意喜得連科。
蝙蝠:因為“蝠”與“福”諧音,故而蝙蝠寓意福到和福氣。五個福和壽字或壽桃,寓意五福獻壽;和銅錢在一起寓意福在眼前;與日出或海浪一起寓意福如東海;與天官一起寓意天官賜福。
蟾蜍:“蟾”與“錢”諧音,常見的蟾蜍雕刻造型為口銜金錢,寓意富貴有錢。
蟬:因其叫聲明亮,故而寓意一鳴驚人。古人認為佩戴蟬飾物能夠旺名氣學問。
魚:鯰魚,寓意年年有余;金魚表示富貴、吉慶,金玉滿堂;鯉魚跳龍門,比喻中舉、高升,飛黃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