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4日晚,央視《經濟半小時》欄目播出了題為《黃龍玉:盜采后的“傷痕”》的專題節目,該節目通過回顧2010年乃至更早以前無序開采的場景,報道了龍陵黃龍玉近年來通過礦山整治、科學開采、規范管理、群眾受益、申請立法保護的艱難歷程。
圖片來源于網絡
龍陵縣在黃龍玉產業開發中,堅持開發與建設并重,利用與保護同行的方針,用綠色理念辦工業,著力建構生態型礦山,礦采到哪里,植被就恢復到哪里,呈現出生態、經濟、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局面。
2004年龍陵縣發現黃龍玉資源之初和市場狂熱之時,一度存在無序私挖濫采導致環境破壞的問題。通過幾年來下決心整治,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恢復和保護,當地群眾也從中得到了實惠。正如龍陵縣黑山村楊家寨村民楊旺從接受采訪時所說的:“現在這種開采方式,我們老百姓也能獲利,山體也得到了保護,我們也能持續地在公盤中獲利”。
目前,龍陵縣已基本構建起以龍陵原產地為核心,保山黃龍玉開發有限公司為龍頭,龍陵黃龍玉產業園區為依托,“公司+協會+基地+經營戶”、龍頭帶動、園區牽引的產業化模式。2011年2月,黃龍玉作為天然玉石正式列入新頒布的國家標準《珠寶玉石 名稱》,同年2月,獲國家工商總局“龍陵黃龍玉雕”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013年“龍陵黃龍玉雕”獲得“云南省著名商標”稱號,2014年,獲中寶協“中國珠寶玉石首飾特色產業基地”。目前,已在全國20余個省、市及港澳臺建立起了營銷網絡,黃龍玉從業人員達10多萬人,已成為了一項富民、揚縣的新興產業。
龍陵縣按照統一開發、整合資源、提高加工工藝水平、創建寶玉石知名品牌的發展思路,通過招商引資成立了保山黃龍玉開發有限公司,界定采礦區34.78平方公里,其中主采區1.68平方公里,以公司為主體對小黑山主礦區黃龍玉資源進行統一開發。建立健全了礦石開采、礦區植被恢復、倉儲、公盤交易等管理經營體制和分配機制,出臺了《龍陵縣人民政府關于小黑山黃龍玉首采區收益分配的意見》,公司與政府收益分別占65%和35%,政府的收益提成按比例進行分配:縣級18%,用于礦山管理和生態保護;鄉級14%,村級18%,村民小組5.2%,用于水利、道路交通、教育、衛生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其余44.8%,按林地面積直接分配到農戶,實現了權責明確、互利共贏的局面。黃龍玉協會結合龍陵實際制定了《龍陵縣黃龍玉公盤交易會操盤方案》、《黃龍玉公盤交易會規則》、《黃龍玉公盤交易會民間資源入場交易實施細則》等規則,黃龍玉開發公司投資3400萬元建成了黃龍玉公盤交易中心,規范了市場運行秩序。2012年以來,全國有玉礦石主產區的廣西龍勝、廣東臺山、四川涼山、山東泰安、貴州羅甸、湖北竹山、遼寧丹東、內蒙古阿拉善等市縣先后到龍陵考察學習,均認為龍陵縣的這種保護、開發、管理、治理的模式科學合理,很好的處理了政府、企業、群眾及開發與保護的關系。
2010年以來,龍陵縣為了更加有效地控制礦山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堅持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方針,出臺了礦山生態環境治理有關政策和規定,簽訂了責任狀,實行責任追究制,嚴禁私挖亂采。對礦山實行生物治理、肥土回填、恢復耕地和植被,在礦山上植樹造林、種草,確保開采一片、綠化一片,實現開發、利用、保護三同步,守住綠水青山,培育金山銀山。龍陵縣著力打造綠色生態型礦山,每年投入專項資金用于礦山恢復建設,進行綠化美化工程。共治理蘇帕河、洋煙河小流域70余平方公里,在礦山植樹造林3000余畝,圍護生態涵養林6000余畝,恢復耕地120余畝,建設攔沙壩12道。針對礦山出現的私挖亂采現象,制定了《龍陵縣黃龍玉礦山整治工作方案》,常年抽調部門執法人員對礦山進行綜合治理,打擊處理各種私挖亂采黃龍玉礦石行為,有效保護了資源和環境。
隨著《云南省龍陵黃龍玉資源管理條例》的頒布施行,龍陵黃龍玉產業已經構建起“六大支撐”體系,即:引企開發,完善利益分配,實現互利共贏,群眾基礎支撐;與科研機構合作,制定標準、明確身份,行業技術支撐;全方位多角度宣傳推介,品牌效應支撐;集中交易,規范經營,市場支撐;搭建“玉滿乾”杯雕刻大賽平臺,提升黃龍玉文化內涵,人才支撐;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申請黃龍玉立法保護,法律監管支撐。通過兩年努力,《云南省龍陵黃龍玉資源管理條例》已經省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并于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為依法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法規支撐,自此,龍陵黃龍玉產業已逐步步入法制化、規范化開采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