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軟玉是一個新產地軟玉,被市場接受是有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最初一些商家對經營青海軟玉有不少顧慮,1994年開始有不少信譽好的珠寶商行將青海白玉制品送到寶玉石檢測中心做鑒定。有些商家在1994~1996年期間宣稱不經銷青海玉,以向消費者宣示其經銷和田玉制品的品質純正。也有行業(yè)內人士擔心青海白玉會毀了和田玉市場;玉石收藏者和消費者也對青海軟玉產品心存疑慮。
在近年的珠寶市場上,一些青海白玉制作的精美工藝品常因為擔心市場接受程度而不愿言明原料產地。但同行不難發(fā)現(xiàn)在這些雕件上看到的“煙灰色的云霧”(煙青玉)和“翠綠色點綴”(翠青玉)正是青海軟玉無法掩飾又不忍丟棄的“胎痣”。
造成青海軟玉在市場上不易被接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產出地帶行政區(qū)劃屬青海省,在新疆銷售是冠以“和田玉”名似乎名不正,稱“青海玉”消費者又難以接受。因為名稱問題有過許多爭論,鑒定機構為此也頗費心思。
第二:產量大,1994年~1995年以及2003年以來是青海軟玉生產的高峰期,其中又以白玉為主,產量達到每年數(shù)百噸。因此造成玉石價格滑坡,礦山白玉料幾百元/千克,成品批發(fā)價也很低廉。而同期產出的新疆于田白玉山料價格就高得多,是青海白玉料的5∽10倍。原料幾度出現(xiàn)供大于求,使商家不敢囤貨。
第三:品質不佳,多屬青海白玉顏色呈灰白——臘白色,質嫩色新,被稱為新坑料,不太符合和田玉評價的傳統(tǒng)眼光,一時難以被同行接受。其中也有例外:青海產青白玉、青玉因其質地細潤,水頭好、有靈氣、雜質少,其價格并不比新疆產青白玉、青玉低。
第四:礦山開采成本低,管理無序。青海軟玉產出地屬于高原丘陵地區(qū),相對高差小,又靠近青藏出路,交通較為便利,因此開采成本大大低于和田玉。又加上經營秩序混亂,沒有合理地分配資源,開采速度過快。造成原料低價傾銷,產品多數(shù)粗制濫造,影響了青海白玉市場的聲譽。據(jù)新聞報道,青海省格爾木市的國土資源部門竟然以13萬元的價格拍賣了一處主要礦山二年的開采權,這樣無疑會造成礦老板進行“竭澤而漁”的破壞性開采。
第五:科學研究不足,缺乏正確的宣傳,沒有及時地研究和推廣。
1999年以來,情況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青海軟玉白玉、青白玉的優(yōu)質老坑料在市場得到了普遍的認可,加上資源日益枯竭,貨緊價揚,優(yōu)質青海白玉原料價格達到1000~2000/元千克,在新疆和各地的珠寶玉石商店和展銷會上,青海白玉的產品,尤其是手鐲銷售良好,平均批發(fā)價1000~2000元/只,達到了和田白玉批發(fā)價的三分之二左右。而且最為可喜的是青海軟玉的白玉填補了目前市場上中檔白玉的大量空缺,其銷售價格與目前玉石消費者的消費能力適宜,受眾廣泛。
通過幾年來的經營實踐,一些業(yè)內人士逐步接受了青海軟玉。主要關心的不再是其產地問題,因為所謂新疆和青海的邊界僅僅是行政區(qū)劃而已,真正行家的眼光是以質地、顏色,工藝水平上來評價一件玉器。
許多新產地的寶玉石品種在最初進入市場時都經歷了一些曲折。澳洲藍寶石最先被介紹為泰國藍寶石在國際市場上銷售,直到后來其產品市場占有量達到70%才逐漸在國際寶石市場占有重要地位。緬甸蒙素的紅寶石1992年在泰國市場大量上市時也被懷疑為新方法合成紅寶石,而今蒙素紅寶石已占有國際市場的多半天地,蒙素也成為緬泰紅寶石的主要替代產地。
在條件落后的古代,人們在河流中采拾“子玉”,而在技術先進,經濟發(fā)達的當代,子玉的產量已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據(jù)統(tǒng)計,目前子玉產量不足和田玉總產量的百分之五。隨著許多新產地礦山的發(fā)現(xiàn)和開發(fā),和田地區(qū)早已不再是和田玉的主產區(qū)。例如且末縣已成為青白玉的主要產區(qū),(且末縣屬巴州地區(qū)),在烏恰會上且末縣打出了這樣的標語:“天下美玉出和田,和田美玉在且末”。1997年若羌又產出一批優(yōu)質白玉,成為又一白玉新產區(qū)。來自不同產地源源不斷的原料供應、保證了和田玉幾千年對中華古老的玉石文化的巨大貢獻。
從寶石學的角度來看,當其質量達到了和田玉分級分類公認的一般通用要求時,青海軟玉不必也不允許單獨分類命名,可以與且末、若羌、喀什、葉城等地的玉石一樣,列入和田玉的范疇。依據(jù)GB/T—16552有關“產地不參與定名”的規(guī)則,在做具體玉石產品鑒定時由于產地存在很大的不確定因素,因此也不區(qū)分產地。由于我國傳統(tǒng)珠寶行業(yè)習慣用產地來命名一些珠寶玉石品種,其中如“和田玉”從古代沿用至今已被廣泛接受,進而演變成為天然玉石的品種名稱,因此2003年的新版國家標準中規(guī)定這些由產地演變而來的玉石品種名稱已不再具有產地含義(原文)。簡單的說,就是使用“和田玉”這一名稱與產地無關。此項規(guī)則也符合寶玉石鑒定和貿易的國際規(guī)則和慣例:國際珠寶首飾聯(lián)合會《CIBJO 寶石手冊》中實用規(guī)則:第一條 總則 (b)項:在商業(yè)文件中不應指示原產地。第二條 實驗鑒定報告(a)項:鑒定報告對寶玉石應僅做以下說明:材料分類、專業(yè)詞匯中的商業(yè)名稱、顏色、尺寸、重量、形狀;(b)項:內含物質顏色深淺不必說明;(c)項:寶石的原產地不必說明。(原文)目前國內比較權威的寶玉石鑒定檢測機構均嚴格遵守這一規(guī)則。
最新的研究成果也對和田玉給予了明確的科學涵義:它是指分布于中國昆侖山、阿爾金山一帶(包括古代所稱呼的昆侖山),主要由鎂質大理巖與中酸性巖漿巖接觸交代變質作用形成及部分超基性巖經變質作用形成的軟玉,包括了以白玉為代表的多種軟玉系列。以發(fā)展的眼光看,市場最終認可的是玉石的質量。 “泰山不讓土壤而成其大”,和田玉家族不但可以接納青海軟玉,也需要更多的品質優(yōu)良的新產地軟玉加入其中,以保證充足的后備資源,使中國這一源遠流長的古老玉石文明長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