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重打樣式時才發現
6年前的陪嫁鉆戒,6年后被鑒定為“假貨”,這讓楊小姐一家丟盡了面子。昨日,浦東商場向記者表示,他們將積極和生產商聯系,并配合有關部門鑒定調查,如這枚假鉆戒確屬他們當時銷售的那枚,商場將按規定處理并給予一定的賠償。
6年后發現“假鉆”
楊小姐今年28歲,6年前母親送給楊小姐一枚戒指作為陪嫁禮物。“當時,是我和母親一起去商場選購的,鉑金鑲鉆的戒指,打折下來是3900元。”楊小姐說,戒指是母親送的,她很珍惜,6年來一直戴在手上,從未摘下。
上周,楊小姐的先生準備再買一只1克拉的鉆戒送給楊小姐。“自己比較瘦,1克拉太大了。而且我還有一個母親送的鉆戒,很舍不得。”楊小姐說,她就和丈夫商量,把母親送的鉆戒重新打個樣式就可以了。
他們將戒指拿到金店,卻被鑒定為假鉆石,不能重新打。楊小姐無法接受這一說法,接連跑了許多家金店,卻得到了同樣的答復。正規商場買的鉆戒怎么可能是假的?這讓楊小姐一家在先生家丟盡了面子。“母親送的嫁妝竟然是假貨。”
鑒定:未出書面報告
為了得到一個明確的說法,也為了挽回面子,楊小姐拿著戒指找到浦東商場昌里店。當時,出售給楊小姐戒指的柜臺早已撤離了浦東商場。“商場重新裝修,柜臺有限,一線品牌都留下了,二線品牌由于柜臺緊張都撤柜了。”昌里店經理說。
昌里店負責人緊急聯系了戒指供貨商。商場、供貨商、楊小姐三方最終聚在一起,并將戒指拿到權威機構進行鑒定。鑒定部門表示,送去鑒定的這枚戒指,與楊小姐出具的真品鑒定報告中的戒指,并非同一枚。(鉆石為貴重飾品,商場出售戒指時,會附送質監部門的真品鑒定報告)。
鑒定部門并未給出書面說法,該部門表示,只為真戒出報告。“意思很明確,說明這枚戒指是假的,假的不出報告。”楊小姐說。
商場:太多不確定因素
對此,浦東商場昌里店經理顏仁樟昨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根據楊小姐提供的發票,6年前她確實在商場購買過戒指,而拿去鑒定的戒指是否就是商場當時出售的那枚還有待確定。事情已過去6年,有許多不確定因素,他們將積極聯系生產商,會同有關部門鑒定調查,如這枚假戒確屬當時銷售的那枚,商場將按國家規定處理并進行一定的賠償。而對于這樣一個答復,楊小姐并不滿意。“最初去找他們時,根本不是賠償的問題,關鍵是心里接受不了,這件事讓我們一家很沒面子。對消費者來說,最權威的證據就是發票了。”楊小姐說,難道出具了發票還有假?
消協:欺詐要退一賠一
記者從相關部門了解到,大型商場進貨時,都會有嚴格的審核程序。像鉆戒一類的飾品,在進商場前,每只鉆戒都有一個類似身份證一樣的鑒定報告,商家出售時會附送給消費者。商場就是根據鑒定報告,來判斷供貨商品的品質。
該鉆戒供貨商表示,出售假鉆,消費者一天兩天可能看不出來,但時間久了總會露餡,他們不會因為這一顆鉆石毀了整個公司的信譽。
昨日,12315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發票是最權威的購買依據。如果法院或工商部門認定商家存在欺詐,商家要退一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