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的腳步漸漸臨近了。從產業經濟學的角度來說,在中國市場經濟經歷了30年的高速發展、民族企業有了豐厚的原始積累,開始搶占地球村“村際市場”的時候,2008是一個經得起推敲的好年頭。此時,如何把洶涌的民間奧運熱變成財富機會,對于那些急于推銷自己的企業而言,當是時不我待。
三星神話是奧運營銷的一個成功的例子。2000年,三星斥資5000萬元成為悉尼奧運會的TOP贊助商,后期又追加到2億美元。之后,雅典奧運會、都靈冬奧會三星都從未缺席。調查數據顯示,僅贊助2000年悉尼奧運會,就使三星的品牌認知度從5%上升至16.2%。
大約在七八年前,當三星手機首次出現在中國消費者視線中的時候,除了其精美的設計,還有手機上印著的五環標志———這在其他品牌手機上是鮮見的。三星不僅向消費者傳遞了更高更強更快的奧運精神,也在冥冥中成了品質的象征。這一點,為三星日后奠定高端形象乃至沖擊世界三強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而在此之前的三星,在發達國家消費者心目中,不過是“中國制造”的近義詞。
從此以后,三星神話就成了供中國企業意淫的美夢。2008北京奧運會,天時地利人和,國內眾多企業不由得不磨刀霍霍:從清早起床到夜里入寢,從客廳、辦公室到衛生間,與奧運相關的產品廣告和贊助活動無處不在!譬如,近日重慶某珠寶賣場迫不及待地冠名贊助了本市5000民眾的健走活動,而某家具企業也振振有詞地宣稱要后發制人———因為此前它自認錯過了奧運營銷第一波。
我們知道,凡是配套某類公眾傳播事件進行營銷,一定要能找到于該事件最契合的產品訴求點。那么就某珠寶賣場而言,其突然熱情洋溢地參與奧運營銷活動,是不是要向人們傳遞“更美更貴更奢華”的生活價值呢?而某家具企業是不是還要請劉翔躺在沙發上說一句———“奧運沙發,懶覺的伴侶”呢?
如果不是,那么請問:奧運關你什么事?
奧運不是唐僧肉。倘若無法找到精準的奧運營銷之道,貿然投入宣傳費用可能適得其反。別看奧運TOP贊助商風光無限,你得先看看自己有多少銀子:奧運TOP贊助商贊助費已經從1985年的400萬美元漲到了現在的6500萬美元,這還不包括各種配套宣傳將要投入的2—4億美元。你玩得起么?
奧運營銷是對企業綜合實力的一次檢驗,要想成功晉級,實力、創意和運氣缺一不可。如果你還在羨慕聯想、可口可樂以及麥當勞的風光,請你做一個虔誠的學生而不是魯莽的挑戰者。
與越來越多中邪的企業相比,曾一手策劃老虎伍茲首次訪華參加觀瀾湖高爾夫挑戰賽的李璐瑒則聰明得多——在北京奧運的前夜,他悄然清理了自己的體育營銷業務,洗腳上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