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珠寶玉石首飾協會日前發布的報告認為,作為全球最大的珍珠生產國,受禁養限養政策的影響,我國今年珍珠產量將減少100噸,而在未來兩三年產量將逐年減少,由2008年的1400噸減少到1000噸。
興業證券研究員郭銳認為,我國珍珠產業未來幾年向好的主要驅動因素將是產能擴張受到制約以及終端消費需求增加。
禁養限養政策陸續出臺
最近幾年來,各地政府對珍珠養殖產業開始實行引導,并陸續出臺了一些禁養限養政策,這使得珍珠的養殖面積有所減少。這對于國內珍珠龍頭企業山下湖(002173)將形成利好。
業內人士介紹,珍珠養殖需要投入一定的餌料作為貝蚌生長的食物,長期、大密度養殖珍珠將會引起水體環境的惡化,為此,湖北、安徽、浙江等地,先后出臺了有關規范珍珠養殖的管理辦法。
2005年和2006年,浙江嘉善縣、安徽蕪湖市針對珍珠養殖先后出臺了禁養限養的有關政策; 2008年4月,湖南常德市政府下達了《關于開展珍珠養殖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湖北省則正式頒布禁令,嚴禁在飲用水資源保護區、城中(郊)湖、風景區和大型湖庫中養殖珍珠,對精養池、池塘養殖珍珠不再新增面積,并對現有水面養殖密度進行了限制。
禁養限養珍珠政策的出臺,將對我國珍珠養殖的科學化、規范化、標準化起到很好的促進作用,但對珍珠養殖的數量將有一定的影響。目前,珍珠掛養密度普遍在每畝800只-1000只,實行限養政策以后,養殖密度在每畝500只-700只。中國珠寶玉石首飾協會預計,受浙江、安徽、湖北等地珍珠禁養限養政策的影響,今年珍珠養殖將減產大約100噸。
行業協會提供的數據顯示,我國2003年珍珠產量為1200多噸,2005年達到1500多噸。2007年,我國珍珠養殖面積約90萬畝,珍珠產量約1600噸。但2008年,我國珍珠養殖將出現拐點,未來幾年珍珠產量逐漸降低將成必然趨勢。
中國珠寶玉石首飾協會專家認為,綜合珍珠養殖自然災害和禁養限養政策的影響,預計2008年珍珠產量將不會超過1400噸。隨著我國對水資源環保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珍珠主要養殖集聚區當地政府將會陸續出臺一些規范珍珠養殖的政策,珍珠養殖新增的水面將會減少,禁養限養珍珠的面積將會增加。珍珠養殖的周期一般是3年-5年,由此導致珍珠產量在未來兩三年中將逐年減少,到2010年,預計將穩定在1000噸左右。
附加值過低
盡管我國是全球最大的珍珠養殖國,但是產業規模大、產值低的特征十分明顯。2006年,我國珍珠產量占據世界總產量的95%以上,但產值僅占世界總量的8%左右。
興業證券研究員郭銳認為,造成這種產量和產值嚴重不匹配的原因主要在于我國處于珍珠產業鏈的最上游,僅提供原珠和簡單的加工,因此產品的附加值低;其次,由于養殖技術不高,生產的珠寶級珍珠的比例也比較低。
珍珠的主要消費地是日本和歐美發達國家,這決定了我國的珍珠產業是以外向型為導向的生產和加工。雖然我國原珠和珍珠飾品的出口量已經占到全球總產量的90%以上,但是大部分是以珍珠串等半成品的方式經由香港深加工或者分銷到全球。
國內消費者對于珍珠的消費仍然處于起步階段,消費量也較小。2005年,國內的珠寶首飾銷售額高達1400億元,鉆石、黃金、鉑金和玉石的銷售額各約占銷售總額的10%-25%,珍珠類產品僅占銷售總額的3%,其中境內企業生產的珍珠類產品銷售額更是不到市場銷售總額的1%。因此,國內的珍珠飾品市場有極大的發展潛力。
隨著全球經濟的持續增長,作為傳統高檔飾品的象征之一,珍珠產業也保持穩定增長。特別是高檔珍珠,無論是淡水珠還是海水珠,缺口量依然很大。珠寶級的珍珠在國際市場上的每年需求高達200噸,遠高于目前的產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