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墜與項鏈等飾物相同,是當今最流行的飾品之一。但不同的是,吊墜的創意及展示個性的空間更強于項鏈。無論是中國傳統的護身符,還是西方流行的十字架,都在無聲地昭示著佩戴者對文化層面上的追求或信仰。但這流行于全世界小飾品的來歷,卻很少有人知道。出于探根求源,解析民族文化眾多學者將看似普通的“飾物”列入自己探索的對象。經考證人們發現,吊墜的起源與項鏈有著密切的聯系,或者說是項鏈的一種延續和啟發。它的誕生之初同樣不是單純的飾物,可以說更接近于遠古宗教的某種氣息。
最初的材料一般由單一特殊精致的獸牙或石珠為主,佩戴者也應該不是普通的原始部族成員,而是族群內等級最高的首領或近似于巫師的極少數人。在其后生產力不斷提高的推動下,取材也隨之發生變化,但不變的仍然是它獨有的特殊性。它在早期的部族內部應該是權利或某種法力的象征,和特殊身份的一種標志。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尤其是封建社會的逐漸形成,受最高統治階級氏族觀念等影響,擁有這一標志性飾物的人也開始增多,從而使它失去了原本的神秘性和象征性。
也許是純粹的巧合,或是人類對自然的領悟有著某種相通之處。如今除中國以外的其他文明古國都曾有過古代吊墜的出土,它們的形式雖然各異,但卻擁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帶有明顯的古代宗教氣息。
任何事物的存在或長期流傳,都會伴隨著它獨有的傳說和后人種種的推測。吊墜自然也不例外,有關它的傳說和推測卻又令中、西方產生了某種共識,中心點仍然是宗教。很多學者認為導致吊墜廣泛流行的起因,與宗教有著必然的聯系。無論是西方的十字架,還是中國的護身符,它們的意義和寄托是相同的。
在中國關于吊墜的民間傳說很多,其中最具中國情感色彩的說法是為紀念屈原而興起的。相傳戰國晚期的楚國大夫屈原,因為受國內其他幾大家族的誣陷和迫害,無法施展自己的報復,在傷心欲絕的情況下投汨羅江自盡。消息傳開后,楚國人民沿江呼號尋找被他們寄予厚望的楚國希望之星。但三天過去了,沿江的人雖然越聚越多,可大家能看到的唯有滔滔東去的江水,哪里有屈原的影子。情急之下大家紛紛祈求“河伯”,將糯米、肉、紅棗、桂圓等用竹葉包裹起來,投入江中。(這也是“粽子”的由來)。感天動地的悲聲終于打動了河伯,悲傷的民眾忽然發現整個江水開始倒流,屈原的尸體也隨著西流的江水被帶了回來。此后人們為了紀念屈原,也為了感謝河伯和上蒼,每年的五月初五大家都自發地將包好的粽子投入江中。離江邊較遠的人們就將包好蒸熟的粽子,“用繩子栓起來掛在孩子們的脖子上”,以示紀念。后來這種由衷的善舉,感動了越來越多的人紛紛加入紀念的行列。但由于粽子長時間佩戴會發霉變質,所以有些人就用布縫成粽子摸樣的小袋子,里面仍然裝有糯米等。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小袋子演變成形式各異的小飾物流傳下來。這就是傳說中,吊墜的由來。不論這類掛在脖子上的小飾物,形式怎樣的發展和變化,不變的依然是人們對善意的理解,和某種真誠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