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因天然的藍寶石都有星光效應,因而星光效應是辨別藍寶石價值的重要參考。采用弧形的素面切割能產生星光效應,而這類寶石的切工不但要考慮對稱性和比例,還須選準方向和位置,使成品的星光位于正中間,如果切工不好,偏斜了價值則會降低。
張鐵軍認為,作為最后一道工序——拋光,對最終其寶石的市值也有較大影響。拋光的好壞會影響寶石的光澤。高質量的拋光使寶石顯現更強的光澤,閃閃發亮。
溫度、質地、紋理三管齊下淘“真藍”
“市面上仿冒的藍寶石太多,購買的風險太大,我寧愿投資翡翠軟玉。”當理財周報記者問及對藍寶石是否有購買意愿時,一姓葉的朋友如此抱怨。
藍寶石造假技術較為成熟和目前國內消費者對藍寶石的認知太少是藍寶石市場混亂的主要原因。北京大學研究玉石的王時麒教授認為,作為普通的消費者來說可以從兩個方面通過肉眼初步鑒別藍寶石的真偽。“從寶石的體態來說,通常人造藍寶石質地均勻,而天然的寶石經過幾個世紀的演化,其內部多多少少會有些許的雜質。”王教授認為,較為保險的做法是使用高倍放大鏡觀察,寶石內的包體,助熔劑法合成寶石中常含有未能熔化的熔質小點和致色熔劑的殘留物,在20倍放大鏡下為“蠕蟲狀”;有時有圓形的氣泡和微小的氣泡群,有時可見坩堝上脫落下來的六邊形或三角形鉑金片。天然寶石中的包裹體多是一些細小的金紅石晶體,或是指紋狀氣液包體;還常見小裂隙。
另山東昌樂寶石城海星珠寶的老板趙光輝也向理財周報記者分享了其十幾年來的經驗,“在色澤上,仿冒的藍寶石觀感妖艷,真藍寶石觀感較為深沉。”
“生長紋理也是鑒別藍寶石真偽的最直觀的方式,天然的藍寶石生長紋路穩定,呈現交叉紋、六角形紋理折線,用手電照射會出現星光效應。”王時麒教授同時比較了仿冒的藍寶石,“仿冒的藍寶石其紋理為弧形,在光照射下不會呈現星光效應。”
而鑒定藍寶石的另一絕招就是高溫有氧法,但這必須借助一定的專業器材才能鑒別。從事了多年藍寶石交易的趙光輝分享道:“鉆石在有氧高溫600度就會熔化,但是藍寶石的有氧高溫熔點遠在1500度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