鉆石是迷人的,而與種種傳說、迷信交織在一起的一部鉆石歷史,更增添了鉆石的神秘色彩。鉆石的歷史也是人類文明歷史的一個縮影。這里只對其作簡要的勾勒,目的是為鉆石鑒賞者提供一個簡要的線索。
鉆石之初--印度
鉆石的歷史起源于印度。在十七世紀之前,雖然早期婆羅洲也產鉆石,但由于產量極少,因此可以說印度是當時鉆石的唯一產地。古印度人把鉆石顏色分為四個等級,這是印度所特有的種姓制度,就是對印度人地位、身份所進行的一種劃分:無色的鉆石稱作“婆羅門”;淺紅色的鉆石稱作“剎帝利”;淺綠色的鉆石稱作“吠舍”;灰色的鉆石稱作“首陀羅”。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文獻中已有關于鉆石的描述和記載,考古研究發(fā)現印度人在公元前四世紀已用鉆石作為工具,對其它寶石的珠子進行雕琢。當時的印度人已知道,當兩顆鉆石相互碰撞時,部分鉆石會裂開甚至蹦掉,這是鉆石辟開加工的開始。在印度人看來,世間萬物都有“生世之謎”,傳說鉆石的前世是一位名叫巴拉的勇猛無比的國王,他不僅出生純潔,其平生所作所為亦光明磊落,當他在上帝的祭壇上焚身后,他的骨頭便變成了一顆顆鉆石的種子,眾神均前來劫奪,他們在匆忙逃走時從天上灑落下一些種子,這些種子就是蘊藏在高山、森林、江河中的堅硬、透明的金剛石。
鉆石之路--從印度到地中海
與古代中國通向西方的“絲綢之路”一樣,連接古印度與西方的則是“鉆石之路”。鉆石之路實際上由兩條路線組成,一為陸路,從印度經現今的兩伊、土耳其抵羅馬;二為水路,跨印度洋,經伊斯蘭圣城麥加,從地中海南岸埃及的亞歷山大港再穿地中海抵達羅馬。公元一至三世紀羅馬帝國出現的鉆石,即是通過這兩條“鉆石之路”從印度運來。可想而知,最好的鉆石必然首先為印度的國王們所擁有,其次為沿途各國的統(tǒng)治者所占有,當走到終點時,剩余的鉆石已為數不多了。
公元三世紀之后,在大約一千年的時間里,鉆石在地中海地區(qū)銷聲匿跡。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隨著羅馬帝國的衰亡,波斯帝國崛起在印度和地中海之間,它取代了羅馬帝國而成為印度鉆石的主要吸收者。此外,伴隨羅馬帝國衰落喪鐘的還有基督教的興起,由于此前的鉆石大都與異教迷信聯系在一起,剛剛皈依基督教的教徒們對鉆石興趣在為減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