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天,國際珍珠協會主席、中國進出口公司總經理何乃華,在廣州白天鵝賓館舉行的第六屆中國珠寶首飾交易會開幕式上向全世界公布:中國已首創出成批量的淡水有核珍珠,打破了世界珍珠養殖史上只有海水有核珍珠的現狀,開創了淡水有核珍珠養殖的新紀元。
這一天,國際珍珠協會主席、中國珠寶首飾進出口公司總經理何乃華,在廣州白天鵝賓館舉行的第六屆中國珠寶首飾交易會時,一位來自潮汕的小伙子,手拎著一只沉甸甸的皮箱走進會場。皮箱打開,數百串珍珠項鏈展示在人們的面前,一顆顆碩大圓滑、晶瑩璀璨,光彩奪目的珍珠,令圍觀者贊嘆不已。
他,就是世界淡水有核珍珠的研創者、廣東紹河珍珠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謝紹河。
從第六屆中國珠寶首飾交易會開始,謝紹河便成為國際珠寶界的名人,紹河珍珠標志著中國珠寶養殖技術躍居國際先進水平。
1994年,經國內外情報檢索查證,國家有關部門專家鑒定,確認謝紹河研究生產的淡水有核珍珠為國際首創新產品;
1995年,《淡水有核珍珠大面積養殖技術》獲汕頭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并列為國家級“星火計劃”項目;
1995年,淡水有核珍珠榮獲全國新技術新產品交易會金獎;
1996年,被廣東省列入“重點科技建設”項目和國家級區域性支柱產業;
“紹河珍珠”被譽為“天下第一珠”。
1995年2月3日,時任國務委員、國家科委主任宋健到廣東紹河珍珠有限公司視察工作時,親筆為“紹河珍珠”題名。
中共中心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曾專程視察紹河珍珠有限公司,聽謝紹河匯報完艱苦的創業史,他興奮地說:“你從珍珠養殖、加工制作到珠寶銷售一條龍,很好。現在一個是要千方百計地擴大批量生產,有批量生產才有市場,有市場才有競爭力;一個是要注重保護技術,在競爭對手面前立于不敗之地。幾年之后,你將成為中國的珍珠大王。”
◆ 要把理想變現實
1955年2月,謝紹河出生在廣東省汕頭市新溪鎮六份村一農家,自幼家庭經濟拮據,生活貧困艱辛。因為生長在海邊,他從小就喜歡戲水,常到大海邊撈海貝。
中國有一個“蚌病成珠”的典故。說的是一只蚌貝在開啟她那兩道堅硬的天然屏障(貝殼)作片刻的吟喘時,一粒伴隨潮汐揚起的砂子掉了進來。蚌病了,就像進了砂子的眼睛不斷地流淚一樣,它那生命中最溫柔、脆弱的軟組織,不斷地分泌出生命的體液,包裹著這突如其來的異物……最終,變成了光彩照人的掌上明珠--珍珠。謝紹河常想,要是自己能生產出許多許多的珍珠,那該有多好呀!
1971年,謝紹河讀完初中后回鄉參加勞動,不久被選到村里的小學任民辦教師,期間,自修完了高中課程。兩年后,又被安排參加農村工作隊。
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謝紹河帶著兒時的理想,刻苦復習功課,一舉考上湛江水產專科學校(現為湛江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專業。
大學畢業后,謝紹河因學習成績突出被留在學校珍珠研究室工作,很快就得到學校珍珠研究室主任、我國現代珍珠發明人熊大仁教授的賞識。應該說,謝紹河在學識淵博的熊教授的教誨下,才真正熟悉珍珠,懂得了淡水珍珠因母蚌植入珠核輕易致殘,成活率低,世界上均未能獲得成功投入生產先例。傳統的作法是植入細胞小片育出各種不規則外形的珍珠,這種珍珠的價值不高。假如在淡水母蚌中能植入圓形珠核,而育出淡水有核珍珠,那價值就非同一般海水珍珠所能比了。
淡水有核珍珠,具有生產技術難度高,產品質量檔次高,經濟價值高,色彩豐富,珍珠層厚,使用壽命長,氨基酸含量高等特點,正因為這樣,自從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國內外許多養殖專家,不斷探索技術經驗,試圖生產,但未獲得成功。控制著世界海水珍珠生產的日本人,在本國最大的淡水湖--琵琶湖進行試驗,45家研究機構,只有5家取得樣品。到1990年,還在繼續摸索的只有3家了。
正當年逾古稀的熊大仁教授帶領謝紹河預備攻關淡水有核珍珠之時,因心肌梗塞不幸去世。臨終,熊教授拉著謝紹河的手說:“淡水有核珍珠的研究要繼續,我們要向世界證實,中國人是具有聰明才智的,是能夠創出外國人不能創造的東西……。”
此時,謝紹河對珍珠養殖已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他主持的“工廠化培育海水珍珠試驗”的科研項目已獲得湛江水產學院(湛江海洋大學前曾用校名)科技成果三等獎。為完成導師生前的遺囑,謝紹河向學院連遞三份科研報告,就如何進行淡水有核珍珠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獨特見解和主張。
然而,丑小鴨要變成白天鵝,還要經過一番磨難。
◆ 1.8畝池塘放出“人造衛星”
謝紹河來到我國盛產珍珠的廣東省雷州半島,特地考察了瀕臨北部灣西海岸的珍珠專業村——流沙村,這里留有2萬多平方米的貝殼遺址,這里在1000多年前的三國時期就產珍珠,是名副其實的“珍珠王國”。
謝紹河要在這里找一個淡水池,安安靜靜地進行淡水有核珍珠的試驗。 1982年,村里給他提供了一個面積1.8畝的食用水池,工作之余,他就利用這個水池搞試驗。這難能可貴的1.8畝蓄水池,成為淡水有核珍珠的發祥地。經過3年的攻關,謝紹河便收獲淡水有核珍珠約5公斤,這是一次重大的突破。1985年,謝紹河向村里承包了這個珍珠養殖池,繼續進行有核珍珠試驗。他貸款5000元,向親朋好友借款1萬多元,把這筆“巨額”資金全部化作種苗、母蚌投入到珍珠池里去。……6年后,謝紹河試驗的淡水有核珍珠獲得成功,首批收獲有核珍珠試驗產品總量達50公斤。
可是,他清醒地認識到,這僅僅是沖出了起跑線。
◆ 鍥而不舍終成業
1988年,謝紹河離開湛江水產學院,專心致志地投入淡水有核珍珠的規模化生產,培育面積由原來的1.8畝擴大到108畝,并正式成立了新溪珍珠養殖場(現在已升格為廣東紹河珍珠有限公司)。在他的主持下,建立和完善了培苗室、手術室、實驗室和珍珠加工室等一系列配套設施。
創業之初,他吃盡了苦頭。那時,他搭個竹棚在池塘邊,吃、住都在竹棚里,每當臺風、洪潮襲擊之際,他都是三更半夜披衣而起,守護著一池麗水明珠。好心人規勸:“你在大學里搞科研工作,輕松休閑,何必出來自己辦個珍珠場,冒這個險呢?蹲在這海邊,萬一賠本,后悔都來不及。”
謝紹河毫無悔意,他把全部時間精力都放在養殖上,天天將自己關在實驗室里,提取實驗數據,把握規律,獲得經驗。此時,在技術方面要進行大面積養殖仍然困難重重,燃眉之急就是解決母蚌問題。謝紹河在經過無數次試驗、篩選,選中盛產于長江出海口的江蘇、浙江、安徽一帶的三角帆蚌作母體。從長江出海口到韓江出海口,母體經歷長途跋涉之后,又因地區氣候不同而成活率低,生長慢。要增強三角帆蚌的適應性和提高成活率,必須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謝紹河又進行無數次三角帆蚌的人工繁殖試驗,終于把握了本地氣候與適應三角帆蚌生長氣候的差距,經過3年的努力,謝紹河成功地培育出適合于韓江出海口養殖三角帆蚌種苗。
蚌苗的培育成功,使母蚌資源充足,這只能說是珍珠有了生存的載體,要培育出優質珍珠,還有很多技術難關。謝紹河鍥而不舍,專心研究三角帆蚌內臟器官結構,做到精確地將每一塊細胞小片及珠核植入母蚌體內,既避免母體的死亡,又能盡快形成珍珠,且珠大圓潤,色澤光亮,在經歷了無數次的試驗之后,這一道難以解開的難題被他解開了。
◆ 科技開路做大經營
淡水有核珍珠較于一般海水珍珠和淡水無核珍珠,有其不可比擬的優點,尤其經過長期佩戴與皮膚接觸更顯光亮,它以獨特的魅力,一問世便使謝紹河和他的新溪珍珠養殖場聲名遠播。
淡水有核珍珠是高難度的科研項,在短短十幾年時間里,經幾千次的努力,一個個令世界科研者深感撲朔迷離科技的難關,都被謝紹河攻克了。他先后取得了“三角帆蚌移植及人工繁殖育苗”、“提高育珠蚌成活率及其珍珠質量”、“人工培養淡水有核珍珠”、“一個貝體多種應用”等一系列科研成果。珠核植入技術也從原來的“外套膜植核”進入到“內臟囊植核”的新階段。通過采用這種新技術,生產的淡水有核珍珠粒比一般的要大3-4毫米,一顆顆晶瑩圓潤的特大形珍珠,在他的妙手中應運而生,珠體大、珠層厚、光澤好,價值比普通珠均高3倍價以上。
對于淡水有核珍珠的發展前景,謝紹河甚為樂觀。10多年來,他創辦的淡水有核珍珠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已擁有汕頭新溪珍珠養殖場、隆都淡水有核珍珠科研和生產技術中心基地,二個基地淡水有核珍珠養殖總面積達到500畝;還在南澳縣建立海水珍珠養殖基地產500畝。從1997年開始,謝紹河在長江流域進行具體考察、科學論證之后,選擇在安徽省池洲和安慶這二個革命老區建立協作生產基地,現已在這兩個地區的貴池市和宿松縣建立淡水育珠基地和培養三角帆蚌種苗協作基地共1000畝,放養母貝30萬只,拓寬了淡水有核珍珠的發展渠道。
目前,謝紹河創辦的企業共分布于廣東、安徽、福建等省,淡水養殖面積達5000畝,其企業的生產規模在全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被國家科技部授予“國家標準化示范區”,2004年1月5日,“神舟五號”飛船副總設計師鄭松輝蒞汕出席掛牌儀式,并為國家標準化示范區牌匾揭幕。企業領先首創定型無核珍珠、造型附殼珍珠等3項技術項目,這些造型珍珠的外形多種多樣,有各式各樣的佛像,也有的外觀像毛澤東像章,造型清楚,色澤晶瑩,令人嘆絕。現在僅廣東紹河珍珠有限公司一家企業,就獨創了淡水有核珍珠養殖技術6項發明專利,目前,廣東紹河珍珠有限公司年產珍珠20噸。2年后,他的企業養殖能力將達到年產直徑10毫米以上的淡水有核珠數10萬顆,直徑8毫米以上的海水珠計百萬顆,那時他所創造的財富是無法估量的。謝紹河這匹“黑馬”直逼珍珠王國日本,日本的珍珠經營者,擔心中國淡水有核珍珠假如年產量達到50噸,必將對他們構成嚴重的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