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珠寶精品導購互動平臺 投稿
傳統的翡翠制造工藝中對已切磨成型的翡翠制品過酸燉蠟,其目的是改善其表面特征,并未破壞其內部結構,屬于正常的合理優化,在以前仍然是A貨,只是最新的國家標準更加嚴格,做為B貨處理。
翡翠漂白充填處理主要是去除翡翠中影響顏色和透明度的雜質,充填和掩蓋翡翠中的裂隙降低翡翠的脆性以達到增加翡翠的美感,提高售價而獲得高額利潤的目的。市場常稱之為B貨翡翠。
染色翡翠則為C貨翡翠,如充填時添加著色劑,則稱之為B+C翡翠。所以漂白充填處理的對象一般是中低檔的首飾和坯料。客觀來說,處理過的翡翠飾品,使得原料更加合理地利用起來,也使得顧客能以較低的價格獲得高檔翡翠的佩戴效果,只要別冒充高檔翡翠欺騙顧客,也不算什么。但是就怕顧客花了高檔翡翠的價格,買的卻是處理過的低檔翡翠,不僅沒有任何收藏意義,更嚴重的是受到了商家的欺騙。
對B、C貨的處理翡翠,一般可以簡單識別:顏色都過于漂亮,甚至發邪,水頭也過于通透,但是跟A貨不一樣的是,B貨的水頭比較含糊,有凝膠的感覺,用放大鏡觀察表面,有十分明顯的成片連續的網狀酸蝕紋,注意跟A貨拋光不好的小坑不一樣。B貨手感較輕,撞擊聲音發悶,不清亮。
如下圖:上面的幾個圖是本人幾個藏品反光表面的細節放大圖,各種色彩的翡翠硬度不同,顆粒結構也不一樣,有些種細硬度大的翡翠,可以拋出很好的玻璃光,即使如此,用放大鏡也可以看到明亮的表面還是有些獨立的小坑,而種略粗的就會有更多的小坑,但是這類因為組織結構自身特點造成的小坑,都是彼此獨立的,比如左面兩塊玉器的坑就少些,而右面兩圖表面的坑就多些,這也是天然翡翠的自然特性,屬于正常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