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璧石的收藏市場
歷史上對靈璧石曾有兩次較大規模的開掘和收藏。一次是北宋中后期,先是當地人士采石筑園,或為清供,經蘇軾、米芾等稱揚,名聲愈噪,直到徽宗修筑艮岳石,達到高潮。
此后即少有人問津。這種局面一直持續到明萬歷年間。王守謙稱:"國朝垂二百六十余年,寥寥無聞,即問之士著者,亦竟不知靈璧石為何物。"萬歷三十七年,御史張鴻來靈璧覓石,于雨后在山澗溝壑中采得幾方,以此為端,開始了又一輪發坑取石的熱潮,販石者接踵而至,王守謙甚至擔心在過量的采掘中,當地的靈璧石將成"廣陵散"。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形成的新一輪收藏熱應該是有史以來第三次。1990年以后,國內大城市和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以及香港、臺灣地區有實力的收藏家,慕名前往靈璧石的主要產地--靈璧縣漁溝鎮等地,尋覓、挖掘、收購靈璧石。在產地,當時一件上品的石頭,價格不過數十元、上百元,但稍加整理運往外地往往就增值十倍百倍;1994年香港蘇富比拍賣行的一件45厘米高的靈璧石拍品,成交價達到6.8萬美金……市場價值的飆升極大地刺激了靈璧石的收藏和開掘,當地群眾視采石為致富途徑,紛紛挖地覓石。由于靈璧石多產于地下深處,濫采亂挖不僅造成了靈璧石資源的盲目流失,而且對大量農田造成了破壞。宿州市政府于2004年9月1日實施了《靈璧石資源管理暫行辦法》,對管理體制、開采經營、保護利用、監督管理和法律責任等做出具體規定,靈璧縣依據這一地方法規加大了管理力度,規范開采行為。
按照收藏市場規律,藏品的市場價值往往由其文化價值和供給情況所決定。靈璧石具備的天然藝術品唯一性和資源不可再生性,也就具有了值得期待的升值空間。由于存世的"老靈璧"多是體量巨大的園林景觀,又多保存在如北京故宮、開封大相國寺、蘇州網師園等名勝之地,能夠上市的"老靈璧"十分罕見。因此,現代靈璧石精品價格不斷飚升。有藏友五六年前以幾十元收購的一件名為"妙筆生花"的小件靈璧石,今年初轉讓出售的價格是1萬多元;至于一些體量更大、造型更好的靈璧石,從最初的幾十元、幾百元收進到幾萬元、幾十萬元轉手,市場上早已是屢見不鮮。
靈璧石的收藏交易,除了散見于一些拍賣活動和奇石展會、賞石店面外,主要集中在安徽靈璧和江蘇徐州等地,尤其是靈璧縣漁溝鎮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以中國靈璧石國際交易中心、安徽化軍集團為代表的靈璧石市場十分規范和繁榮。記者實地采訪時看到,中國靈璧石國際交易中心近5000平方米的大廳里,展示著1000多件大小不同、形態各異的靈璧石,價位從幾百元到幾百萬元不等。這里為進場交易的靈璧石提供專家鑒定,提供鑒定證書,采取專家評估定價和賣主標定最低價兩種形式,為買賣雙方提供誠信、公平的交易平臺。交易中心還進行網上展示、交易,最大限度地方便收藏者。
靈璧石的收藏常識
靈璧石的分類過去一直沒有統一明確的說法,給藏友收藏帶來了諸多麻煩。2004年,靈璧縣人民政府舉辦首屆中國靈璧石文化節期間,賞石專家鄭錦之先生在主編《中國靈璧石精品薈萃》時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根據《中國靈璧石精品薈萃》的分類,按體量大小,分為園林石、廳堂石、案頭石和把玩石;按質量分為紋石、磬石、五色石和其他品類;按形象分為景觀石、象形石、禪意石等。上述分類中,除園林石因為體量的因素,一般藏友很少涉足外,其他都可以根據喜好作為收藏對象。值得特別注意的是,靈璧石收藏中的文化因素十分重要,一件藏品不僅要有好的品相,還要有點石成金的"命名"和相得益彰的"配座"。目前藏市中,揀品相之"漏"已經很難,但是高人一籌的文化素養往往可以在藏品的"命名"和"配座"上,收獲意外之喜。
與其他熱門收藏一樣,靈璧石收藏也存在著造假作偽現象。造假者常常對自然形成的石頭采用切割打磨拋光、鉆孔鑲嵌、燒烤涂油等手法。專家指出,由于靈璧石硬度高,檢驗時可以用利刃輕輕削刮石之底座,刮出石屑即為假靈璧;靈璧石黑中映白的條紋清晰而眾多,也是一種簡便分辨標準。另外,選擇象形石,要注意觀察象形的突出部分(如手、足、翅、五官等),看其是否與主體渾然一體,有否有膠粘痕跡。至于用電鉆電銼斧鑿、切面、鋸底后,再用細砂磨、鹽酸漬來處理的作偽手法,則需要專家進行鑒別了。
"求一石易,養一石難",收藏靈璧石一定要走出石頭不需要保養的認識誤區,既要賞石也要養石。專家和資深藏友建議,收藏靈璧石要以石為友,經常用手撫摩把玩,使人氣和體潤滲入石膚石體,時間長了即可形成包漿,包漿越凝重賞玩價值越高;其次要定期進行清潔和水養,尤其是定期用凈水浸潤,不僅有利于保持石頭的生氣,還有利于保持靈璧石獨特的青銅之音。同時,保養靈璧石還要特別注意不能損壞石體,不能用油蠟之物涂抹,否則其觀賞價值就會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