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耐華高級制表技術研究所翻新重開
1887年7月30日,創辦人于瑞士聯邦知識產權署將美耐華(Minerva)品牌名稱及剪頭形商標注冊。19世紀末,羅伯特家族第二代傳人接掌公司業務,并全面掌握所有制表工序技術。查爾斯?伊凡?羅伯特的兒子努力拓展垂直式自制生產模式,強化獨立運營能力。1902年公司開始自行研制懷表機芯,隨后10年研發了十多個自家的半成品機芯,大多裝配圓柱形或鉚釘丁式擒縱結構,并具備計時及秒表功能,鋼質杠桿部件外型造工已顯出獨特風格,令美耐華計時表機芯結構布局別樹一幟,這特色至今不變;產自那一年代的19法分直徑Calibre No. 3機芯已享有盛名,為品牌進一步研發其他機芯奠下穩固基礎。
1909年,美耐華成為第一批生產腕表機芯的制造商之一,見證了上世紀初腕表時代的正式來臨。這段時間,美耐華雖然在技術上創出佳績,但羅伯特家族卻因重大的私人問題而被受打擊而逐步淡出,影響力大不如前。至1929年,公司正式易名Minerva SA;1935年4月25日由查理斯?侯辛拿(Charles Haussener)及1921年起效力美耐華的杰克斯?比諾特(Jacques Pelot)兩人聯手收購,由侯辛拿出任機芯生產主管,比諾特任研發部門主管。比諾特是一位制表天才,在努力拓展產品種類之余,更悉心設計了一款非常杰出的計時秒表,所裝配的42Calibre機芯直徑為19法分,擺頻每小時36萬次以上(50赫茲),計時準確度高達百分一秒。當時,瑞士制表業正逐漸向工業化生產模式邁進,然而美耐華卻努力維持原有設施規模,以保留少產量而高品質的產品定位。美耐華高舉正宗制表廠旗幟,發揮大師表匠及原裝生產器械的優勢,遂能繼續擷取傳統制表工藝之長,創制出頂級機械時計。
2006年末,美耐華與萬寶龍結盟轉型為「美耐華高級制表技術研究所」,專注將古老制表工藝及復雜功能技術薪火相傳,由于擁有全面生產的技術優勢,遂能將提升瑞士傳統人手制表工藝提升至更高境界;但正因手制工序繁復耗時,產量自然稀少彌珍。
由2007年起,萬寶龍投放了龐大資金以保存美耐華的優秀資產,為當今及后世的收藏家呈獻頂級時計藝術。研究所成立的目標是發揚及進一步提升美耐華的技術造詣,所以研究所的角色有如研究智庫,首要任務為人才培訓,讓新一代年輕表匠能互相交流及鉆研傳統工藝,從中領悟歷代前輩大師的治事態度及寶貴經驗。萬寶龍投資成立另一個組織--「美耐華高級制表技術研究所」(Fondation Minerva de Recherche en Haute Horlogerie)的目標也在于此,并為首個非謀利項目投入資源及作出技術設備支持;基金會計劃為制表業從業員舉辦展覽、工作坊及研討會活動,期望讓更多對鐘表藝術有興趣的認識分享研究所的資源。為實現這目標,萬寶龍首項重要工作是將表廠總部原址全面翻新,工程已于2008年10月竣工,隨后會向公眾人士及收藏家開放,這實屬慶祝美耐華150周年的最佳獻禮。
傳統新貌,時計工藝搖籃
過去18個月來,「美耐華高級制表技術研究所」的制表匠為新表系列費盡心機,建筑工人及裝修工匠也為翻新工程忙得不亦樂乎,為建筑物外墻刷上新油漆,表廠頓然面貌一新。翻新工程的原則是盡量保存表廠過去150年來的歷史特色及原有設備,為未來的150年發展做好準備。因此,百多年前的古老橡木地臺及人字拼花地板得以保留,但全新雙層玻璃窗的窗框及拱框盡量復制原有的風味,其他室內舊窗戶經過重新油漆后已裝回原位,電力及資訊技術系統也已重新安裝鋪設。
除先進的CNC電腦機床及鋼線刻蝕器械外,表廠原有的古老制表器材原封不動,此等古董一般就只有博物館方可得到。保留古董一方面令表廠的歷史風味得以延續,更實際的考慮是,如果CNC機床的效率還不如舊有的沖壓機,為何要將后者棄掉呢?這些年來,這里的工作室一直新舊并用,電腦機械及古老機床及量度工具各司其職;表匠也一直沿用原有的制表工作室,如果舊有設備不是功能盡失,表匠們是絕對不舍得棄掉的。
此次翻新工程最明顯的改動是,閣樓中庭三角形樓頂換上了玻璃外罩,連朝街一面的一道窄窄小陽臺,新改建部分與原有建筑完美融合,仿佛渾然天成。在往后的日子,傳媒或公眾前來參觀,又或者是顧客親自到取維萊爾1858系列腕表的時候,都可以一睹這里新舊融合、傳統精神不滅的美耐華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