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后現代新娘首飾的設計而言,一種微妙的感覺差異非常重要,盡管這種細微的差別可以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詮釋。伯恩標志性的波斯特戒指已經不能更現代了,但卻如法伯所說的,“視覺上令人振奮,但絕非極簡主義。”法伯列舉了一些后現代設計的特征,其中包括優雅和各種洗練的設計;這兩者都是伯恩美學的固有內容。“戒芯佩戴起來很舒適——它是由實心的、圓滑的鉑金段組成;而主石因為鑲座的設計而得到保護。”
伯恩對法伯的溢美之詞是這樣回應的:“我的設計雖然簡潔,但并不缺乏人性化的感覺。比如說,‘U’形款的戒指從頂部來看簡約而洗練。寶石嵌在兩個支桿中間,鑲座規格也是人性化設計。我要做的就是剔除所有的元素,從而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寶石上。這是我創作的起點。”
伯恩開始他的生涯是從最初的珠寶制板做起的,他為紐約市的很多零售商店和設計師制作模板。圓潤的邊角和柔和的造型是他創作的標志,他的設計因此而著稱。“我還在上學的時候,”伯恩回憶說,“當時的設計專注于硬峭的邊鋒設計。盡管,這種設計觀感也不錯,但它卻是冰冷的,與佩戴者缺乏親和力。我希望我的設計與佩戴它的人之間能建立某種聯系,從而增強其人性化的造型。”
永恒的要素
芭芭拉-海恩瑞奇工作室的海恩瑞奇崇尚更為溫和的設計態度。“我希望我的飾件特別適合佩戴;它們都有一種有機物的貼合感,”海恩瑞奇說,“我的首飾不具有敘事性,對于它的闡釋,完全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她喜歡在首飾表面進行質感處理;她甚至用砂紙把首飾處理成似乎佩戴過多年的效果。“我設計的首飾都非常實用,它不會妨礙佩戴者從事其他活動。”
海恩瑞奇的鉆石鑲座都做得很淺,因此減少了鉆石和戒指遭受破壞的幾率。她使用18K的黃金和鉑金,并把古老的元素融入她的設計之中,比如粒狀處理、手工錘鍛及絞合線設計等。“我想為我的首飾尋找永恒的元素,”她說,“經典元素與當代元素相融合。”盡管她的作品很吸引初婚的新娘,尤其是那種可疊起堆放的鉑金戒指,但海恩瑞奇為作品的再設計也付出了大量的努力。“我的老主顧們喜歡一種更為顯要的、有重量的外觀。”海恩瑞奇的設計中另一個有趣的元素就是使用一種由著名的寶石切割大師芒斯泰納所設計的“靈日”(SpiritSun)切型的鉆石。這種切型在鉆石的亭部有16個長形刻面以及頂端的匹配刻面,能營造出極其強烈的白色光芒。“靈日”切型強大的亮光與海恩瑞奇自創的粗糙質感設計相得益彰,從而使珠寶呈現迷人的、可觸知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