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觀點認為,金融危機不會對富人的生活帶來影響,所以奢侈品市場可能不會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相反,由于奢侈品具有保值增值的作用,危機來臨,金融產品和房地產等存在巨大投資風險,富人們很可能更加重視奢侈品的投資功能。
但從發達國家來看,事實并非如此,美日歐等傳統奢侈品消費市場都出現了大幅萎縮,全球頂級的奢侈品牌開始把目光集聚在奢侈品消費快速增長的中國。盡管遭遇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但去年入冬以來,眾多奢侈品牌在中國市場上卻活動頻繁。悅生活、美美百貨、卡地亞、愛馬仕、江詩丹頓……新店一個接一個地開,奢侈品品牌的推廣活動也一個接一個。對中國人來說,如今,奢侈品已經不再神秘,國內媒體也有更多機會見到那些曾很遙遠的奢侈品牌全球總裁和他們帶來的昂貴商品。中國市場正成為全球奢侈品牌的必爭之地。從各奢侈品牌公布的數據看,阿瑪尼在中國區域的銷售保持著24%的增長,而在美國僅為7%。
奢侈品牌在歐美日的擴展空間非常有限,金融危機加速了這些傳統奢侈品消費市場的衰退。而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等新興市場,奢侈品需求增速都非常快,其中尤以中國的表現最為突出,中國市場(含中國在海外的消費)保持著22%的強勁增長。中國目前的富豪數量已超過俄羅斯、印度和巴西的總和,預計未來5年中國奢侈品市場能達到20%~35%的年增幅。商務部預計,到2014年,中國將成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費市場,占全球總量的23%左右。
根據中國奢侈品協會2007年《環球奢侈品報告》預測,到2009年,60%的國際奢侈品牌將在中國有自己的生產線。這是一個奇怪的現象:不擁有任何一個赫赫有名的奢侈品牌的中國,卻是一個奢侈品生產大國。
美國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專家認為,奢侈品消費不僅能夠拉動中國內需,還能讓中國企業學習到世界頂級的設計理念。但目前的奢侈品大多為外國品牌,奢侈品消費對拉動中國內需的貢獻很小。在全球1750億美元的奢侈品市場份額中,中國企業分得的利潤卻極其微薄,中國企業始終是處于價值鏈的最末端。目前,很多國內代工生產的國際品牌已面臨商品供應、經營困難等問題。在發達國家奢侈品消費萎縮,奢侈品牌看好中國市場的同時,中國本土的奢侈品產業卻仍沒有起步。
勤儉節約千百年來一直被視為中國的傳統美德。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過度的“節約”會抑制商品的流通,使消費停滯,影響商品的生產和銷售,抑制社會需求,不利于推動和促進商品再生產,這就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奢侈品消費源于市場細分,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和方式。
專家分析認為,對于豪華汽車、游艇、私人飛機等奢侈品,中國企業尚缺乏高技術的支持;鐘表、珠寶等傳統奢侈品,中國品牌與那些百年國際品牌也缺乏競爭力和市場認同。中國的奢侈品牌,必須是最具有中國文化符號及象征意義的中國產品。中國人并不缺乏創造奢侈品牌的基礎和能力,而是缺乏經濟全球化下的文化認同。有學者提出,中國人近年來對西方奢侈品的追捧,事實上是對西方消費文化的認同、對西方上流社會文化的崇拜。
歷史上中國的陶瓷、絲綢、茶葉等也曾是西方社會的奢侈品,那是建立在對這個東方大國的神秘感和向往基礎上的。而當前,“中國制造”被打上了“廉價”的標簽,西方社會還普遍存在對中國文化的誤解和曲解。該學者認為,在這種背景下,談創造中國本土奢侈品牌,事實上是一個偽命題。因為,這既不是條件問題,也不是方法問題。中國奢侈品牌的出現,必須依賴中國經濟實力的進一步增強和中國文化被國際認同甚至被追捧的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