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瑩璀璨、價格不菲的珠寶首飾是消費維權新難點。
昨日,省消委透露,去年全省各級消委受理首飾及工藝品投訴548件,比去年同期上升106%。
通山縣消費者小李投訴,去年3月31日,她在通山縣鳳池時代廣場一樓首飾柜購買了一個鑲鉆鉑金戒指,還沒出商場門,就發現鉆石脫落了。
小李要求商家賠償,遭到拒絕。理由是,鉆石脫落是消費者自身原因造成的,與鉆石質量無關。
武漢市匡女士投訴,她在武漢群光購物廣場周大福專柜購買鉑金耳釘一對。4個月后,在重慶旅游時,她順便到當地周大福專賣店清洗耳釘。服務員卻告訴她,耳釘不是周大福的正牌產品。
匡女士的賠償要求同樣遭到拒絕,理由是,商品一經售出概不負責。
房縣衛女士投訴,她在該縣商場首飾專柜買了一只“金黃”牌鉆戒,不到半個月,鉆戒指環斷裂。
衛女士要求退換貨,商家卻說,不能退貨,只能換貨,而且必須補款換價值更高的貨。
以上僅是省消委發布的3個典型案例。
昨日,記者走訪了武漢市銀泰百貨、中南商業大樓等幾家大型商場的珠寶首飾專柜,店員均表示,珠寶首飾沒有“三包”規定。
“只售不退”、“只換大不換小”幾乎是珠寶專柜“行規”。有所不同的是,有的專柜說,憑發票可以免費終身維修;有的專柜說,過了品牌自己規定的保修期后,必須付維修手工費。
“珠寶首飾屬于耐用消費品,價格昂貴,為什么沒有‘三包’?”消費者質疑。
省消委投訴部分析,金銀首飾售后服務存在的法律空白,導致了消費者維權難。
目前,首飾鑒定只對鉆石成分、貴金屬含量和等級等進行鑒定,而對鉆石為何脫落、戒指為何斷裂等工藝問題沒有權威判定。即使消費者對珠寶真假產生疑問,不菲的鑒定費也讓人打退堂鼓。
由于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的支持,一旦發生珠寶首飾消費糾紛,只能協商解決。
據悉,針對越來越多的珠寶首飾投訴,江蘇、浙江、天津等少數地區已率先出臺珠寶飾品的“三包”規定。
匡女士等消費者呼吁,我省應參考外省做法,盡快出臺珠寶首飾“三包”規定,保護消費者權益。
省消委提醒:在“三包”規定尚未出臺前,消費者選購珠寶首飾時,應仔細詢問售后服務,以便出現問題時容易維權;盡量選擇產品質量有保障、售后服務較合理的知名品牌珠寶店,務必保存好發票,一旦出現質量問題,便于投訴及進行質量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