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清代至今,翡翠原料市場幾經變化,這種變化的背后,緬甸“公盤”使得是翡翠身價的水漲船高。
清代至民國時期,云南是最主要的翡翠原料集散地,宮里貴婦們用的翡翠,很多都是云南上貢的。現在還有很多外行誤以為云南出產翡翠,其實全世界只有緬甸北部一個地方出產能做首飾的翡翠。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緬甸政府開始組織原料公盤拍賣會,當時最大的買主是中國的國營珠寶廠家——北京首飾進出口公司,買進翡翠原料后加工再賣到香港、東南亞等地,北京首飾進出口公司連續多年獲得緬甸政府發的“最佳買主獎”。
上世紀80年代開始,翡翠原料的最重要市場轉移到了泰國清邁。當時清邁有幾家非常有名的中介公司,客人可以到公司看貨。當時最大的買主都是香港的翡翠商人,他們買下這些原料后,一般都運回香港的廣東道進行加工。位于廣東道的一條小街由于大量的翡翠商人云集而日益興旺,致使那里的房價都暴漲,不管是香港、臺灣還是緬甸的翡翠商都要在廣東道設店面或辦公室。
當時,中國國內改革開放,市場發展,很多翡翠原料被走私到了云南,當時的瑞麗成為了另一個重要的翡翠集散地。高檔料多走清邁到香港,而中低檔料多走云南,因此當時云南有大量低檔翡翠原料加工、買賣,也使國內很多人誤認為云南出產翡翠,其實翡翠僅出產于緬甸。
這一階段,在緬甸很多老場口開采殆盡,原本堆在場口邊的廢料也逐漸成了寶物。最開始這些廢料有人出錢按堆買走,后來就變成按多少錢一噸賣,再之后就變成了按每一塊給價,那些原本被認為一錢不值的廢料,也被賣光了。
上世紀90年代后期,緬甸政府嚴厲控制翡翠原料走私,翡翠原料市場回到了緬甸國內,主要在瓦城(曼德勒)進行銷售。記得筆者1996年到瓦城時,也有幾家大型的翡翠公司,客人在公司看貨,有很多緬甸人拿貨來看。街上、停車場也有很多緬甸人拿著翡翠原料,隨時隨地問人是否想買。僅僅兩年之后,情況就已發生了很大變化。1998年,當時的中國地礦珠寶公司總經理袁朝就對筆者透露,在瓦城買原料,買主要排隊等著大賣家給看貨,賣家一般都先給看一些不好賣的垃圾貨,如果不給還價,生意就做不成了。所以為了看到后邊的好料,即使是看不上眼的料,也要買下一兩塊。
進入21世紀,原料市場又有變化。緬甸政府出臺更嚴厲的措施,規定所有翡翠原料買賣一律在政府主辦的原料拍賣會上進行,也叫“公盤”,一年四次。瓦城的原料市場也非常萎縮,要買翡翠原料,就只有仰光公盤這一個途經了。
2005年以后,又有幾家緬甸大中介公司在緬甸收集翡翠原料,在中國廣東的平州舉辦拍賣會,國內的翡翠行家也都前往參加,但大家對賣家攔標反映很大。所謂賣家攔標,指的就是賣家也在拍賣會上對自己的原料出價,買家只有出價超過賣家的出價,才能有機會買到,而且賣家往往出價過高,使很多買家都無緣心儀的翠料。
2008年10月的仰光公盤,緬甸政府幾乎沒有拿出什么高檔色料,全場拍賣的幾乎全是中低檔的莊頭料,拍賣額也是最近這一段時間最低的。據行家們分析,在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緬甸政府和礦主并不急于將手上的高檔原料出手,這樣能夠保證高檔翡翠的價格不會下跌。另一方面,也可看出,緬甸政府和礦主們都有惜售的心理,也確實是高檔翡翠原料庫存和產出真的是越來越少了,大家對未來的市場都是看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