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賞玉
金銀有價玉無價?
中國自古就有金銀有價玉無價的說法,玉因為比較特別,外行人很難看出門道,因此玉價比較混亂,加之動輒四折五折的折扣讓人十分迷惑,實際上選玉應以成色和質量為主,不要輕易被價格左右,盲目投資購買。
一位女士在外地花高價購買了一塊“玉”貔貅,當時店主推介說,這塊玉色彩艷麗,雕刻精細,十分珍貴,具有投資價值。這位女士當即買下,甚是喜愛。誰知回哈后明眼人告訴她,看著顏色墨綠的這件“寶物”,實為石而非玉。對此她十分迷惑:玉與石的區別究竟在哪里?
自古以來玉石不分家,玉,實為石的一種。據介紹,在南方甚至境外盛產一些特色石,有瑪瑙石、天珠石、貓眼石等等,它們顏色特別,有的含有雜質,看上去十分像玉,一些商販將其加工成飾物,以假亂真作為“玉”出售,其實它們只是石頭,不具收藏價值。
對于外行人來講,玉與石很難分別清楚,有什么方法可以將二者簡單區別開來呢?專家介紹說,首先看顏色,石的顏色過于特別,亮光強,不透明;看重量,石的重量很輕,玉正好相反;聽聲音,玉的聲音清脆,而石的聲音發悶。
提及在外地買玉,有關人士還提醒消費者說,切莫盲目到玉的原產地購買,它不一定代表正宗、便宜,有時買回的很可能是質次產品。此外,買玉應認準“身份證”———國家珠寶玉飾首飾鑒定證書。
受金銀有價玉無價思想的影響,一些人認為購買玉飾越大越好,這也是一種誤區。其實,與金銀飾品不同,玉按成色定價,與重量無關。
玉,一種文化
在華夏文明史上,玉石文化無處不見,“君子以佩玉為美”,“金玉滿堂”、“金口玉言”、“冰清玉潔”、“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等佳句名詩,都體現玉在人們文化生活中的地位。
古人貴玉,兼貴其聲。所以古樂器有玉磬、玉笛、玉篁、玉簫。春秋時即開采的安徽靈璧玉,最早就是制作玉磬的。
明清以后,玉器的制作有了重大發展,使用范圍貫穿在上層人物的衣食住行之中:衣帽冠發有各種佩件、飾物;食盞、玉杯等;住有玉嵌璧飾、桌案飾等。至于玉瓶、花薰等桌幾上的陳列品及玉如意、墜子等掌中玩物,更是名目繁多,不勝枚舉。
玉質致密堅硬,滑潤光瑩,古人將玉的特性加以人格化,認為玉有“仁、義、智、勇、潔”五德,有“君子比德于玉”之說。玉又是美麗、富貴、高尚、廉潔等一切精神美的象征,因而文人常用以比喻許多事物,使許多人、物、事、景為之增輝生色。
玉和金一樣,是富貴的象征。“金玉滿堂”極言財富之多。金枝玉葉,是皇族后裔的專稱。玉樓、玉堂,均指華麗的宮殿和住宅,有時又指道觀。
玉,還是權力的象征。除了玉璽外,“金科玉律”用來指不可變更的法律。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為玉帛“。至于玉色純凈,質地堅密,也常用它來比喻貞操、節義,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所以說,玉文化是中華民族一種特殊的文化心理,形成一種潛意識,達到一種心理極致,是我國獨有的一種文化現象。作為中國人,擁有一塊玉或一件玉飾、一件玉雕作品,是精神上、心理上的滿足。崇玉、愛玉、賞玉、盤玉、藏玉、佩玉,可以說是人們文化生活中的最高境界、最高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