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藏玉
幽禁的紫禁城薈萃天下的珍奇至寶,可以想像的是這些外型精美的玉器在往昔歲月里曾給皇室?guī)砹藬?shù)不清的歡歌笑語。
乾隆年間,是紫禁城宮廷玉器最繁榮昌盛的時期。乾隆皇帝被后人稱為玉癡,F(xiàn)在故宮博物院的三萬件玉器,多數(shù)為他所藏,乾隆為他的兒子、后來皇帝起名就用了美玉的名字。當(dāng)時每年至少會有四千斤左右的玉石從萬里之外的新疆和田送到京城,多時還能達到一萬多斤。充足的玉料使宮廷開始大規(guī)模地生產(chǎn)玉器。上之所好,下必流行,藏玉賞玉在宮廷內(nèi)外成為時尚。但是,這位自詡玉器專家的皇帝也有看走眼的時候,他就曾經(jīng)將古代用來祭祀的玉禮器當(dāng)作實用的筆筒和花瓶。
清末慈禧太后最喜愛的是來自云南、緬甸的翡翠玉。慈禧的愛好影響了當(dāng)時民間對翡翠的使用,佩戴翡翠的風(fēng)尚也一直流行到今天。生前如此死后也不例外,慈禧陪葬的翡翠精妙絕倫,空前絕后,在她尸體腳下有翡翠西瓜兩個,皮是翠綠色的,瓜瓣是紅色的,其中還有幾粒黑色的瓜子,一切都天然巧色,據(jù)說當(dāng)時的估值在500萬兩白銀。
故宮各個宮殿陳設(shè)的藝術(shù)品中,玉器占到百分之八十以上,它們既是生活用品,也是最主要的裝飾品。其中來自新疆的和田玉又占了多數(shù)。故宮博物院現(xiàn)藏玉共計30311件。藏品中清代作品20000多件,明代作品5000多件,明以前作品4000多件。 這些珍品覆蓋了自新石器時代起至清代末期約七千年的歷史。目前都得到了妥善系統(tǒng)的保管和研究。
“玉石之路”
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上有一條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但很多人并不了解,“絲綢之路”的前身就是“玉石之路”。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fā)展只有1600多年的歷史,而“玉石之路”卻有著6000多年的歷史。和田美玉之所以珍貴,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開采難。古人曾經(jīng)說過:取玉之險,越三江五湖至昆侖山,千人去而百人返。的確,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雪線之上,高寒缺氧,每到找玉的夏秋時節(jié),也是山洪暴發(fā)和泥石流頻繁多發(fā)的危險季節(jié),這時的晝夜溫差在攝氏50度左右。為了找到一塊玉石,采玉人們不僅要付出艱辛的勞動,甚至還時刻面臨生命的危險。而即使采到玉石,要運到目的地還要花費很大的精力。
采玉人的腳下沒有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是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踩出了這條“玉石之路”。這一條玉石之路堪稱我國和世界上最早一條溝通中西政治、文化和商貿(mào)的運輸線。
揀玉和撈玉是古代采玉的主要方法。每年春夏之際,昆侖山山洪暴發(fā),把玉石礦石從山上沖刷下來。幾千年的揀撈,和田河已很難采到上好的籽玉了,才開始鑿山開礦,攻山采玉。古代對玉的宗教化,采玉蒙上了神秘的色彩。“陰人招玉”,是古代當(dāng)?shù)厝酥f。于是,命婦女下河撈玉,以提高命中率。實際上,古人采玉主要靠經(jīng)驗。
當(dāng)玉石從地殼里被挖出來,并不是最激動人心的,而是在它輾轉(zhuǎn)若干主人之后,被下決心切割開的那一刻。因為此前,它們的真正價值完全是猜想的。“種、空、底、水”是玉石的評價標(biāo)準(zhǔn),這種評價標(biāo)準(zhǔn)更像是一種只能意會的比喻。種,是指硬度,空,指凈潔,底,指透度,水,包含著晶瑩滋潤的感覺。古話說黃金有價玉無價,似乎只有中國人才能理解這種模糊的不確定的美學(xué)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