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玉石文化
儻女媧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妣,是人類崇拜的育神,因而黨從兒部,黨河又稱“子母河”,黨人每至沐浴節就在黨河中沐浴,祈求生子。黨人部初居住在甘青昆侖山地區,儻女媧因是女王,所以歷史上都稱她為“西王母”,其都曰:“湯谷瑤池”,因為日月所入之地,又稱“昧谷咸池”。《地理志》曰:“西王母石室在今肅州70里昆侖之連麓,此山多玉石,因以名。”儻女媧在采石過程中,最先發現一種質細而堅硬,閃爍著光澤,略微透明,五顏六色十分華美的石頭,因而稱其為“璗”,即美玉也。《論衡•談天》載:“共工與顓頊爭為天子,不勝,怒而觸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維絕。女媧銷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鱉足以立四極。”從此記述中可得知女媧是最先發明“玉石文化”的創始者,因為五色石即玉石。儻女媧是中國歷史上有史記載最早的石雕藝術家,她用精心挑選的玉石雕刻成美璗,用其祭祀上蒼,以求得太平,所以,早期的祭祀是用美玉,因稱“補天”。
夏桀之時,西王母族發明了寶玉石文化。《淮南子》云:“夏桀之時,西老折勝。”西老,即西王母也,因而,西王母又稱“天老”,俗稱“姥姥”。勝則為玉,畢沅曰:“勝,勝玉也,勝音龐。”《山海經•西山經》記載:“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是司天之歷及五殘。”西王母折玉為勝,戴勝避丑,因而諸侯稱其為“女丑”、“黨龐氏”或“湯滂氏”。因可知,戴勝是人類佩飾文化的前奏曲,是人類追求美的一種初級表現形式,而最終則形成一種文化時尚。
西周時,西王母族以精美的寶玉石建筑取代了傳統的宕居,在湯谷瑤池,筑瓊樓玉閣,故而昆侖山又稱“群玉之山”。《穆天子傳》曰:“群玉之山,見其山河無險、四轍中繩,先王所謂之策府,寡草木,無鳥獸,穆王于是攻其玉石,取玉石版三乘,玉器、服物,載玉萬只以歸。”因群玉之山是當時著名的采玉場,所以連周穆王為了得到群玉之山的美玉,都要專程到湯谷瑤池拜會西王母,以求獲得開采權。
秦漢時期,玉石文化被融于宮廷古建藝術之中,據史記載:山西河東湯城延,精通建筑藝術,秦始皇時被征為軍匝,參予阿房宮的設計。公元前206年,劉邦西征秦都咸陽,軍至弘農郡郟縣(河南郟縣)時,湯城延歸順劉邦。漢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2月,劉邦于范水之陽稱帝,定都于洛陽,封湯城延為將作少府,主管都城營造。5月,漢高祖接受婁敬建議,則以秦王子成蟜“長安”封邑為漢都城,詔令湯城延先赴長安規劃建都事宜。湯城延依據長安地形,拓地五平方公里,規劃設計了由前殿、宣室殿、溫室殿、清涼殿、麒麟殿、金華殿、承明殿等宮殿樓閣所組成的“末央宮”;其整個建筑皆“金鋪玉戶,重軒鏤檻,黃金為壁帶,珍玉鑲其間”充分顯示出漢王朝大一統的國家威嚴,并成為后世王朝都城的建筑模式。漢高帝9年(公元前198年)10月,末央宮竣工,漢高祖由陜西臨潼櫟陽宮移駕末央宮,劉邦以湯城延建都之功,先封其為“梧齊侯”,食3300戶,位居朝堂諸侯第76位。由于玉石文化成為帝王的象征,所以在宮廷建筑材料中,漢白玉石主要建筑材料。
四 珠寶文化
史曰:“黃帝之前,民只知冬居窟,夏居巢,游于山林,飲毛如血。而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珠寶文化是隨著服飾文化的改進而產生的,黃帝時,胡曹制衣,越裳氏承之,民始知遮羞恥,避寒濕;同時西王母族亦發明了玉石文化,折玉戴勝,珠寶文化與服飾文化相互輝映,創造了上古的文明時代。
夏代,寶玉成為時尚,錫人、三苗為著名的玉雕氏族,錫人所貢之玉曰:“磬錯”。《史記•夏本紀》曰:“錫貢磬錯。”孔安國曰:“治玉石曰錯,治磬錯也。”三苗所貢之玉則稱“璆琳、瑯玕”。《史記•夏本紀》又曰:“三苗大序,其苗黃壤,田上上,賦中下,貢璆琳、瑯玕。”孔安國釋曰:“璆琳,皆玉;瑯玕,石而似珠者。”夏人以佩璗玉為榮,并以玉圭分等級,因而玉成為夏代的文化特征,因玉是錫人、三苗貢物,并非夏人所產,因而難得尋覓,故而,夏人稱之為“寶玉”。湯武王革夏,夏后氏寶玉盡歸商族所有。《史記•殷本紀》曰:“湯遂伐三嵏,俘厥寶玉。”三嵏是夏諸侯,夏桀戰敗后攜寶玉退保三嵏,被湯武王俘獲,因此商殷族承傳了寶玉文化。
據歷史記載:殷紂王腐敗是因玉雕開始的,殷紂王原是一位很有事業心的天子,生活也很樸素,一年,方國向殷紂王進獻了一只玉碗,殷紂王非常喜愛,但玉碗要有玉箸和山珍海味才般配,于是殷紂王開始四處搜刮諸侯珍寶,并不惜發動戰爭,商殷王國由此逐漸腐化衰敗走向滅亡。殷紂王臨死也不忘他的珠寶,他穿上寶玉衣,將所有的真愛珠寶堆在露臺之上,自焚而死。《史記•殷本紀》載:“紂兵敗,紂走,入登鹿臺,衣其寶玉衣,赴火而死。”寶玉衣是商殷天子入殮時所穿的葬服,漢代因襲此俗,劉氏王者死后,享穿玉衣入殮,今出土的有漢代中山靖王玉衣可為證。
戰國時期,珠寶文化已成為時尚,為一塊“和氏璧”,張儀與楚國結怨;趙國與秦國生隙,演繹出多少悲歡離合、可歌可泣的歷史故事。藺相如以護璧之功躍升為上卿,因而使戰功赫赫的老將軍廉頗不滿,一出“將相和”戲劇膾炙人口,將二人的恩怨詮釋得淋漓盡致,成為千古不朽的佳作。因而,珠寶文化,珠寶案件成為歷史、小說、戲劇、影視的主要創作題材,使其如虎添翼,更加豐滿充實。由于錫人、三苗創造了玉石文化,使石器時代出現了低級階段與高級階段的劃分,而珠寶文化的產生,則推動了人類由野蠻時代進入文明時代的步伐,至今寶玉仍是衡量社會價值的一種標準,在新加坡華人中,擁有藍寶石者被視為貴族的象征;而緬甸人喜愛佩戴翡翠;藏族人則以珠寶鑲于服飾之上為貴。上古錫人、三苗族所創造的珠寶文化,其社會貢獻之大已成為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