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兵:多多益善VS多多益亂
針對企業人浮于事的問題,筆者個人的分析是如下。
從部門負責人的角度來看,他們覺得自己手下兵多人眾,權力大面子也大,也省得部門任務完成太慢;而且新人畢竟是自己招的,從公司政治方面考慮,自己的勢力也大一點。
從老板的角度來看,老板好面子,總希望別人認為自己的公司大,而行政部又在人來人往的顯眼之處,多配編制可顯公司規模,從而給人“大公司”的印象。說到底,還是虛榮心在作怪。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老板不懂管理與人員配置,被下面的干部糊弄了。還有的干脆是干部也不懂,被下屬糊弄了。更可悲的則是從老板到員工都不懂,最后是韓信用兵,多多益善。可是,多了就真的“善”了嗎?
最后一種情況更精糟,那就是公司高管多,致使有的高管沒事干,沒有人給他管。沒有人被自己管著的高管,似乎不算高管了,這些高層便給老板出謀劃策增設部門,理由當然是公司的規范化發展。一個200人左右的公司有一個人事行政部就行了,非要將人事、行政分立,有一個市場部就行了,非要設營銷部、行銷部與品牌部或加盟部。凡此種種,無一不是面子、權力等東西在作怪,卻與企業的實際需要背道而馳。君不見國務院部委合并得越來越少乎?。
“ 干部多了老板累”。一是老板要管的干部太多,二是干部一多,互相扯皮,需要老板協調的事太多。筆者就見過一位老板這樣抱怨其助理--“招他來是要他幫我協 調我與員工、部門與部門,員工與干部的關系的,現在反過來了,要我這個老板幫他協調這些關系了”。這樣一來,老板不累才怪。
企業部門多,部門人員多,往往并不是多多益善,而是多多益亂。部門多了,扯皮推諉的空間大了。人員多了,人際關系復雜了。整個企業人浮于事了,公司政治辦公室政治等也跟著來了。
人員繁多,干部如麻,壓得企業這只并不太大的船吃水線太深,不堪重負,運行遲笨,調整費勁。老板感到很累,卻忙于抓大事--銷售,而沒有時間與精力疏理,致 使這只船越載越多,最后要動手疏理時,難度已非常之大。老板只好退一步想,只要效益好,就隨它去吧,反正不會出什么大亂子。
老板累到麻木,累到無心疏理,時間一長,就不自覺地形成了一種隱性的逃避,也就是不敢正面面對人浮于事的亂局。人事精簡,怎么來減,能力不強的好像挺聽話, 挺放心;不聽話的有個性的,倒是還能作一點事;辦公室的女秘書女文員,看起來挺順眼,嘴吧也挺甜,反正工資也不是很高,減不減無所謂。
老板一聲嘆息:“唉,以后再說吧。”
于是,企業還得大下去。
市場:往大處做一定能大嗎?
筆者一位朋友在一家珠寶公司作加盟部總監,能力不錯,業績不俗。目前,該公司已有加盟商70多家,可是老板還在一個勁地催促,要求08年底加盟店發展到100家,09年發展到200家以上,這是死命令。朋友壓力很大,人也瘦了一圈,正是越有能力老板越加碼的那種主兒。他跑過來跟筆者聊天,實際上也是發發牢騷,放松一下心情。
朋友問有什么辦法可實現其老板的愿望。筆者告訴他,“問一問你的老板,如果作加盟的目的是為了賺錢與樹品牌,那么,我建議他不僅不再新增一個加盟商,而且還 要砍掉一部分。”朋友苦笑道,“這不是要老板的命嗎?”“可是,要他的命的不是別人,而是他自己。”筆者又問,“目前這70多個加盟商穩定嗎?”朋友說,“不行啊,有的簽了加盟合同,拿了一次貨,就再也不見蹤影了。”“那真正盈利狀況較好的加盟店又有多少?”朋友說,“不到10家”。筆者說,“這正是我認為你們不要再發展新加盟商的原因。”
一個品牌能在兩三年時間發展70多個加盟商,業績已是很不錯了,如果把人力物力都投入到對現有加盟商的支持、整頓與管控上,最終使每家都有較好的盈利狀況,每個加盟商都忠誠于加盟品牌,盟主的利潤已經是非常可觀了。
一個加盟品牌要做大,要做百年老店,至少先花上五年時間,把現有的加盟店開好,然后再考慮做大,這才能真正做大。
朋友說:“老板的策略是先搶地盤,先占領資源,否則要被別人占去啊。”筆者笑道,“搶到的地盤守不住,不僅等于沒搶到,今后還沒法搶了。加盟商今天加盟你,明天可加盟別人,掌控不好,串貨對他們來說是家常便飯。”
其實業界已經有很多例子,一個品牌的加盟商已近200多家,卻總是不見效益,因為這種加盟不緊密。一個品牌到處開直營店,但也在到處關直營店,因為很多店難贏利。
很多珠寶企業,無論是生產,貿易,還是零售等環節,絕大部分都在一個勁地往大處做,也就是占市場,占位子,圈店。我們應當冷靜地反思一下:人員眾多是否人浮 于事?生產線增加是否增加了出貨率?經銷商多是否等同于銷售額提升?加盟商多是否等同于每個加盟商都忠誠?直營店多是否等同于每個直營店都盈利?否則,企 業做得再大又有什么意義?
選擇:往小處做從容過冬
珠寶企業必須真正意識到,企業不在于人員眾多,而在于兵精將強;市場不在于如何廣闊,而在于獲得切實的經濟效益。很多企業認為規模可以取勝,但最后往往正是敗在規模上。人浮于事的規模,市場雜亂的規模,不敗天理難容。我們這里說的天理,就是市場的客觀規律。
平時我們看一些企業的畫冊與網站,上面總是把自己公司的市場描繪得很廣,還印上一個在全國中心城市作了標注的中國地圖,似乎是全國各地的市場都無縫隙了。對 于這種企業,我倒是認為令人擔憂。因為一個不實在的企業,它的企業文化也是不實在的,如果這種不實在的文化放任浸潤,遲早是要出問題的。
近幾年來,筆者個人在看某個企業的市場狀況的時候,往往對這些企業在某個區域的市場占有率非常關心。如果這個企業在一個省開了20家店,筆者就很為他們欣慰,因為一家企業在一個省開了20家店,遠比其在全國分散地開200家 店要強。究其原因,一是這個企業基本占領了這個省某個層次的珠寶市場,很容易成該區域的強勢品牌,區域經營會越來越穩固;二是集中在一個區域開拓市場,經 營管理成本要低得多,經營起來當是事半功倍;三是這樣的企業在一個省的市場上取得了成功,再將成熟的經驗模式復制到另一個省,將是舉重若輕。這種復制持續 下去,對于其競爭對手而言,將是十分可怕的。這也是往小處做的一種戰略。
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企業說,我們目前只作XX省的市場,而不是說,我們全國各地都有店。
對于高檔消費品的珠寶來說,步步為營的戰略尤其重要。而盲目的貪大求全,盲目地占領中心城市,其結果是市場分散,無法形成群體效應,最后是疲于奔命,一邊攻 新城,一邊丟舊都,到后來經驗不足,教訓不少,越做越累,越做越小。共產黨第一次革命失敗,敗在到處鬧紅暴動,第二次革命成功,成在只建三大蘇區,最后還 通過長征,將三大蘇區合為陜甘寧邊區一個區,然后集中精力拓展。
其實,即使經濟危機沒有出現,珠寶企業也該冷靜下來先往小處做。
在經受經濟危機之困的時候,珠寶企業更應當往小處做,往細處做。
當然,小不是絕對的,如人才、固定資產投入,則應當往大處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