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弗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
2004年,比弗走馬上任成為宇舶表的CEO,同時進入董事會并持有少數股份。他在瑞士鐘表業是個傳奇式的人物。1981年,30多歲的比弗與友人花2萬多瑞士法郎購買了已經停產的寶鉑表(Blancpain),這是一個在石英表的攻勢面前敗下陣來的傳統瑞士品牌,比弗堅持“從1735年起從未有過石英寶鉑表,未來也不可能有”,靠著強調傳統生產工藝讓寶鉑表起死回生。11年后,他把寶鉑表以6000萬瑞士法郎的價格出售給Swatch集團。接下來,比弗又花了10年時間讓歐米茄(Omega)的營業額增加了2倍。
但宇舶表并沒有寶鉑表或是歐米茄那樣的悠久歷史。對于一個想要迅速上位的年輕品牌來說,準確的市場定位非常重要。
例如Alexander Wang,這個年僅26歲的設計師在2004年20歲的時候推出同名設計師品牌,如今已是紅得發紫的時尚界寵兒。這樣青春無敵的表現與對80后高端市場的定位密不可分—他們既對時尚熱烈追求,消費力也不容忽視,但另一方面,他們對大牌所提供的那種過于奢華成熟、或者詭異 怪誕的設計風格又未必認同。而Alexander Wang的衣服有型有設計感又耐實穿,可搭配范圍寬廣,正發掘了時尚產業里的這一片藍海。
作為一個拯救了寶鉑和歐米茄兩大名表的營銷老手,比弗當然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不打算讓宇舶表去跟那些有著一兩百年歷史的老牌奢侈名表正面競爭,而是瞄準了25歲到45歲的年輕企業家。
相比過去的奢侈腕表消費者,他們更年輕,更有活力,更有創新精神,也更喜歡具有未來感的設計。他們或許會從父輩那里繼承老牌名表,但更希望購買屬于自己的手表。“宇舶表通常不是這些年輕的成功人士所擁有的第一塊奢侈手表,但卻是他們愿意掏錢購買的‘下一塊手表’。”比弗對《第一財經周刊》表示。
而比弗為這個市場開出的對策是,重整設計。2005年,宇舶表推出Big Bang計時腕表系列。Big Bang的意思是宇宙大爆炸,代表著宇舶表身上貴金屬和橡膠的結合,“這兩種東西就好像在宇宙大爆炸中融合在一起。”Big Bang保留了宇舶表原有的舷窗設計和“貴金屬加橡膠”,還進一步強化了后者“fusion”的特點,在表殼兩側用上了Kevlar合成纖維。
設計以及材質上的創新與融合讓Big Bang像爆炸一樣一炮而紅,除了拿下日內瓦制表大賽“2005年度最>>佳設計”等一系列獎項,更重要的當然是收入。與前一年相比,宇舶表的訂單數增加了3倍。到2006年底,宇舶表的銷售額超過了1億瑞郎,是2004年的5倍。
當宇舶表的銷量開始迅速增加,比弗的動作反而慢了下來。稀缺的東西才值錢,而稀缺性是可以人為制造的。他極其謹慎地限制供給,如果一款手表預計能賣200枚,那么宇舶就只生產120枚。“人們對得不到的東西才會產生渴望,所以有必要讓他們保持饑餓感。”
快速增長的宇舶表在2008年被LVMH集團收入囊下,比弗繼續留下來做它的CEO。
收入大增以及被LVMH集團收購帶來的好處是,宇舶表開始有錢進行大規模的推廣活動。
在歐米茄時代,比弗和他的團隊讓歐米茄手表出現在《007》系列電影中,找的代言人也多半是辛迪·克勞馥那樣的時尚界名人,以此強調歐米茄的優雅時髦。
在宇舶表,比弗看準了體育營銷的方向。體育充滿激情、追求卓越、表現力強、力求精準、取得最后的成功……而這些特質很容易得到年輕企業家們的認同。
現在宇舶表每年要參與大約60項賽事,涉獵范圍包括游艇、高爾夫、馬球、足球、籃球、滑雪、田徑等,2010年還成了F1賽車的獨家官方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