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的古玩市場,可謂是風生水起,有著說不完的話題。黃金、玉石、老家具等一路看漲,錢幣的“錢”景更是一片光明,近年來市場表現一直波瀾不驚的“袁大頭”忽然扶搖直上,每枚從年初的200元現在瘋漲到了700元左右,有關專家預測還會繼續走高。
“袁大頭”是銀元收藏中最普通的一種,也是市民手中擁有量最多的一種。民國三年(1914),袁世凱為了解決軍費和提高個人政治地位而發行銀元貨幣,因銀元鑄有他的側身圖像,故此又稱“袁大頭”。
我們當地的風俗與銀元有著難以割舍的情結:新人結婚時,父母會送銀元當見面鈿,還把銀元放入熱水中洗腳,以圖日后日子富足、圓圓滿滿。如住入新宅,有在床腳壓銀元,用來壓驚、避邪的。另外,遇到小孩受驚,聽說把浸泡老銀元煮的茶喝下便可治愈。這些“神效”想來袁世凱生前也始料未及的。
在老銀元身價飆漲的背景下,原本品類繁雜的銀元市場里,贗品泛濫,某省份的古玩商賣的銀元可以說百假無一真,尤其是真銀假幣令人防不勝防。投資者——特別是新手,一定要先學習辨別的基本知識,不要一次性出手購買大量銀元。怎樣才能避免當“冤大頭”?不妨向老玩家和行家討教幾招:
最重要的是聽聲音。用一個指尖向上輕輕頂住銀元的中央,用另一枚銀元撞擊這枚銀元的邊緣部位,發出的聲音輕脆柔和,應該是真銀元。如聲音發尖而高帶有銅聲,是含銅很多的假銀元。如聲音低而嘶啞,周邊不一致,就是包皮、挖補的假銀元。
當然僅憑聽聲音是不夠的,看外形也是一個關鍵。觀察銀元的顏色、圖案、大小、厚薄等是否正常,有無經過酸洗、銼邊、包皮、挖補的痕跡等。還有驗邊齒、稱重量、酸檢驗。
紙上談兵是沒用的,古玩鑒別在于實戰,稍有不慎便會成“冤大頭”。聊聊發生在我身邊的幾個真實故事:
某天,一位老太尋到一家古玩店,說手中有批老袁幣想變現。這家老板是買賣老家具的,于銀元并不在行,但又不愿失去到了口邊的“肥肉”,于是讓那老太候著,自己拿過兩個銀元找隔壁錢幣行家掌掌眼。行家朋友的結論是老銀元,他也不再多說,忙喜滋滋回店,自然如數買下老太手中的44枚“袁大頭”,每枚250元,以為撿了大漏,心內著實激動。后來手頭緊時想轉手,才知道買的全是假幣,一萬多元錢打了水漂。不,有2個銀元是真的。假如他當場與行家朋友共買銀元,騙局早被戳穿。其實老太這種騙術算不得高明,而他陰溝翻船,做了“冤大頭”的原因就在一個“貪”字作怪,怨不得他人。世間很多事情莫不如此。
還有一件趣事——有鄰居老太找我,說是最近賭博輸錢,讓我幫忙賣掉家傳的“袁大頭”。我本無意購買,便拿它去古玩店看看,先后走了二三家,他們聽聲音、看外形、看包漿、驗邊齒,忙得不亦樂乎。有說是真銀假幣的,有說是“真幣與假幣并存,落霞與孤鶩齊飛”想挑選買的,生意沒有做成。后來一個小老板知道了,看好后想買,偏偏他的老婆作梗。他倒不甘心,尾隨我另找行家,等到鑒別說真,都是熟人,見者有份,他倆商議,把18枚銀元平分成兩份,品相弄勻,各自抓了一份,然后付錢給我。那位仁兄,背地還信誓旦旦,要我今后有這樣的好東西可直接找他,尤其是“龍洋”他會出高價的。沒曾想剛到家,被老婆知曉又罵得狗血淋頭,說這銀元比真銀假幣都還假,有什么好買的。他作了難,害得我存心蒙騙似的,我干脆退錢,將這9枚銀元一并轉送給剛才那行家。不久聽說他又轉手把這批真銀元賣給了老玩家,成功地“剝了層皮”。經歷這事,倒讓我認清誰是真懂的,誰是半懂的,誰是不懂的。再后來那老太又拿銀元來,我照例代賣,出乎意料,都是假的。假如我還信她上回,貪心買下,就會吃下啞巴虧,做個“冤大頭”。
真是“世人都說袁幣好,惟有鈔票忘不了。一心發財求真幣,買到假后方知曉。”莫貪,貪必冤哪……人們為何不在投資的同時,抱著愛好和研究的心態呢?
賣國賊袁世凱稱帝83天如曇花一現,而“袁大頭”則在86年后的今天又迷世人之眼,一些人還會被迷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