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心南京 國寶從此分三地
抗戰勝利后,全部西遷文物安全東返南京。故宮 文物回遷南京的準備工作是從1946年1月開始的。待到分散各地的文物在重慶集中完畢,馬衡向國民政府呼吁,爭取西遷故宮文物直接遷回北平,但遭到行政院 拒絕未能如愿。1947年8月底,回遷南京任務基本完成。此時,國內局勢已經急轉直下。馬衡院長看到故宮南遷文物回遷北平故宮已無希望,便把故宮博物院南 京分院的工作交由徐森玉副院長主持,莊尚嚴、歐陽道達、那志良、吳玉璋等參加南遷、西遷的工作人員也大都留在了南京分院,自己回到北平主持故宮本院的工 作。
1948年9月,解放軍發動遼沈戰役,南京動 蕩不安。11月10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兼故宮理事長翁之灝,邀集常務理事朱家驊、王世杰、傅斯年、徐森玉、李濟等召開談話會,在馬衡院長缺席的情況下, 理事會做出了從南京分院所藏西遷文物中擇選精品疏散運臺,并由理事會秘書杭立武(時任教育部政務次長)負責籌劃。
1949年年初,南京國民政府開始把故宮南遷 文物分3批運往臺灣。遠在北平的馬衡聽說運臺文物途中遇雨,心急如焚。國民政府行政院又電令馬衡擇原留北平文物精華裝箱,分批空運南京,以安排疏散運臺。 此時,已在華北人民政府任職的馬彥祥,通過北平城工部地下黨與其父取得聯系,更堅定了馬衡與國民政府分道揚鑣的決心。他一方面佯將精品文物編目造冊報南京 做準備文物南遷狀,另一方面再三吩咐同仁:“古物館是要費事的。先把精品選出來,造清冊,交總務處報院,這個工作要求快,至于包裝,一定要細致謹慎,古物 館的藏品都很嬌嫩,你們都是有經驗的,只要求穩重妥當,千萬別求快;安全第一,絕不能損傷文物。記!不要求快。先準備板箱、木絲、棉花、紙等,用多少做 個計劃交總務處購置。”他采取拖延的辦法,使裝箱進度緩慢,延至平津戰事日益邀烈。1948年12月14日,馬衡下令將故宮對外交通全部關閉,嚴禁車輛通 行,以致選裝之文物精品一件都未運出。故宮人成功地阻止了國民黨政府將北平故宮文物遷臺的企圖。
1950年1月26日,歐陽道達親自押運首批 故宮南京分院文物11車廂抵達北京西直門車站,11箱石鼓也同車運抵。此后,留存在南京故宮分院的南遷文物陸續返運回北京故宮博物院。而遺憾的是,時至今 日仍有2211箱,大約10萬件官窯瓷器尚滯留南京,歸江蘇省文化廳保管。所以準確地說,1933年從北平故宮南遷文物,除運臺文物約2972箱外,現仍 存留南京2211箱,其余大約8308箱文物返回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批南遷文物經過70年后,現分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南京朝天宮庫。
小編筆記:
故宮文化可謂是中華精神流傳至今的保障,承載著數千年的中華文明,承載著中國人不息的生命力。在近代,故宮文化在中國動蕩不安的局勢下顛沛流離,有多少有識之士、勇猛之士為之流淚、流血犧牲。現在,中國經濟飛速,社會穩定,我們是否安于現狀丟失了以前生生不息的精神和意識?珠寶之家對故宮文物關注在繼續,讓我們一起重溫故宮文物那段曲折的血淚歷史,緬懷我們的英雄,鄙視當下某些安逸墮落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