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表的“中國路線”
很多世界名表的掌舵人在談起中國市場時都眼睛放光,但可口可樂式的發展悖論也是每個品牌所必須面對的。當年,可口可樂公司曾經單純地假想,10億中國人,如果每人喝一罐可樂,他們的收益將會怎樣,但進入中國市場后的實踐證明,從踏進這個市場到實現類似的設想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實際上,眾多世界名表在中國市場的處境也是大相徑庭。
Panerai與Ferrari合作推出的腕表
汪紹謙是意大利品牌沛納海在亞太區的總經理。這位法國人原來曾是卡地亞腕表的市場負責人之一。當他從中國人熟知的卡地亞來到名不見經傳的沛納海時,落差顯而易見,雖然同屬歷峰集團,但后者在1993年之前的60年內,只生產了300只手表,并且到現在為止全球也僅有9家專賣店。這樣一個規模的腕表品牌,在中國這樣的大市場里折騰確實是個大課題。
汪紹謙的一個重要舉措就是讓自己的品牌與其他在中國家喻戶曉的意大利頂級品牌聯姻。2006年,沛納海跟法拉利合作,生產了一系列計時表,這對中國高端用戶非常受用,很多F1迷開始認識這個腕表品牌。
另外一家瑞士精品腕表品牌“芝柏”,在中國選擇了開一家店站穩一個市場的發展路線。他們先后在上海、杭州、太原和北京設店,這樣的布局路線非常清晰——他們正在搶奪中國奢侈品消費的所有“富礦”。
而鐘表業與其他很多行業非常不同。在一個汽車4S 店或者服裝店,一年賣不出一輛車或者一件衣服也許是很可怕的事,但在腕表領域,很多人還能樂觀地喝咖啡。瑞士陀飛輪品牌Hublot,他們在上海恒隆廣場的旗艦店,自開業到現在還沒有賣出過一塊表,但它的老板Biver并不擔心,而且樂觀地說,在杭州大廈或者其他地方購買宇舶表的中國客戶,很可能第一次看到這個品牌就是在恒隆廣場。很多時候,店面會充當展廳,對潛在消費者而言,是一種慢慢的影響。
Hublot在上海恒隆廣場的旗艦店開幕當日
關于如何讓消費者為一個自己不太熟悉的腕表品牌一擲千金,這位曾在愛彼、寶珀、歐米茄等世界10大腕表品牌供職的經理人說:“現在的形勢下,讓人們花錢的惟一方式就是為人們創造新的體驗。什么地方都可以省錢,但是市場和產品這兩塊反而要加大投入。自我來到宇舶以后,全球大概一半的銷售點都被關了,我重新建立了分銷的渠道。全世界只有亞洲適合奢侈品牌繼續來投資,我主張有多大力氣都全部使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