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裸鉆到首飾
加工以后的鉆石通常被稱為裸鉆。裸鉆可以被用來制作首飾。
張宇是一名微鑲技工,盡管才20出頭,他從事這個行業已經五、六年。他告訴理財周報記者:“我是第一批學微鑲的,那時候在番禺,都是老外教的。”
微鑲指將碎鉆鑲嵌于黃金、鉑金等物品上。說話時,張宇正在用碎鉆鑲嵌一個福字。這個技術只在這幾年才傳入中國。
張宇的工作必須在顯微鏡下進行。他笑說:“我們這個工作定要細心,還要開朗幽默,這樣才能在千篇一律中自得其樂。”他所在的微鑲部的技工都是男性。
他將一小袋碎鉆傾倒在一個鐵制四方體上,這樣利于找到碎鉆。一個嫻熟技工一天能鑲嵌400至700顆碎鉆。鑲嵌一顆碎鉆的人工費用是1元。
張宇鑲嵌的福字在黃金上,已經壓出了一個字的形狀。每鑲嵌一顆碎鉆,他都要先用平鏟鏟邊,然后起釘。他們稱為“釘”,外界多稱為“爪”,再把碎鉆嵌上。最后把釘吸圓,“不然會刮到衣服。”他解釋說。
他的動作已如行云流水般,肉眼根本看不見已經經過了這么多道工序。
倒模—鑲嵌—執模—電鍍
謝均將剛剛做完的一枚1克拉鉆戒放進塑料小袋里,放入抽屜。從他的動作里,你看不出這是一枚價值六七萬元的鉆戒,仿佛只是尋常之物。他的旁邊還放著幾個已經完工的鉆石項鏈墜。
而對謝均來說,這些也真不是稀罕之物,他每天都在跟鉆石、寶石打交道。
他這一步也是鑲嵌,但鑲嵌的是梯方、公主方等較大的鉆石或者寶石,工藝與微鑲又各不一樣。
在這一步之前,每一款首飾都已經經過了筑模、注蠟、倒模這些工序。
廠商會根據訂單來筑模,每一個款式都需要一個模型。用橡膠做成。做完模型之后,這些橡膠也不能再使用。然后將模型里諸如綠色的蠟。出來的就是蠟質首飾。在筑模與注蠟部門里工作的大部分都是女孩子。
倒模之后,蠟就被黃金、鉑金等取代,已經是首飾的半成品了。然后拿去鑲嵌。
鑲嵌之后的飾品就進入了拋光環節。拋光之前的飾品大多粗糙,而拋光之后才光彩閃耀,散發出寶石、鉆石該有的光芒。
李繼的兩只手都伸進被圍攏的箱子里。他的手指上包著布條,白色布條已經染黑。“工作太久之后,手指基本上已經拿不住這些飾品了。”李繼說。
他工作的這個步驟叫執模,為的是將首飾打磨光滑。之所以將機器圍攏起來,是因為在執模過程中會產生損耗。機器的下面安裝了一個風扇,能夠將損耗的金粉收集起來,再次提煉。
最后一個步驟是清洗然后電鍍。金屬大多較軟,電鍍之后才能減少褪色磨損。
Perfect投資級 鉆石 四尺度量,1克拉起步
投資級鉆石幾乎都在1克拉以上,10倍放大鏡下判斷鉆石的凈度,一流的切割可為鉆石增加40%以上的價值
沒有比鉆石更合適的寶石來表現堅貞與恒久。這種石頭不會被任何東西磨損,鉆石打磨的工藝發展了幾百年,現在仍然只能依靠鉆石粉來給鉆石刻面。
中國的鉆石礦稀少,只在湖南一帶分布,而且質量也不高。因此國內的鉆石生產商并不多,加工鉆石原料的國內企業都集中在廣州番禺的市橋一帶。這里也是國內最大的鉆石集散地。鉆石原料被送來這里,經過切割、刻面等流程,成為裸鉆,再銷售到國內其他地方。以為去過市橋工廠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那里的工廠分工很細,流水線作業。拿給別人參觀的都是一袋一袋的鉆石。”
事實上,就全球來看,更大的鉆石市場在國外。說起鉆石交易市場,就不能不提比利時的安特衛普,電子商務企業戴歐妮珠寶的執行總裁楊云告訴理財周報記者,“全世界50%以上的鉆石交易都在安特衛普完成。”其次,還有美國紐約、以色列特拉維夫以及印度孟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