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玉商在緬甸公盤“賭石”。資料圖片
玉價瘋了!廣東陽美玉器展銷中心商客如云。一對通透亮麗的翡翠手鐲,居然動輒幾十萬元,甚至上千萬元。
連日來,雷陣雨頻頻滋擾著這個全球最大的高檔玉器批發市場。然而,盡管每家檔口的報價都被推到前所未有的歷史高位,搶貨者的熱情和胃口卻絲毫未減。和雷雨一起光臨陽美的還有緬甸國家礦業部部長吳登泰。當日,一場或將深度影響中緬兩國翡翠合作的國際交流會正在揭陽拉開帷幕。
據了解,目前市場上商業品級的翡翠玉石95%以上都來自緬甸。而近些年,來自這個全球主要翡翠玉石生產國的高檔毛料,80%都流向了廣東的陽美。
這是一組足以震驚整個玉石界的數據。在吳登泰看來,緬甸要把這些藏在深山的石頭變成源源不斷的高額利潤,必須在戰略上依靠廣東陽美。
賭石:揭陽玉商攜資云聚緬甸
雷雨過后,陽美的玉石市場進入了一波迎客高峰。在玉器展銷中心中庭電梯旁的旺鋪前,25歲的小陳熟練地招呼著來往的顧客。2個月前,他剛去完一趟緬甸公盤。從上世紀90年代末起,緬甸每年都會舉行大型玉石珠寶交易展銷會,以公開拍賣的方式對外兜售該國盛產的翡翠玉石、紅藍寶石等珍品毛料,也是業內俗稱的公盤。
在父親陳潮宏眼里,6年前才入行的兒子趕上了好時機。
這些年,國內外經濟形勢跌宕起伏,玉器的價格卻一路飆漲,盡管去年受國家宏觀調控的影響,行情稍有回落,但價格卻依然堅挺,使得整個行業的吸附力持斷增強,也引致了更多創業者和熱錢的卷入。去年業內還盛傳有山西煤老板過來搶食。
“做我們這行,最核心的競爭力是資源。”陳潮宏向記者坦言,能不能賺錢,完全取決于能否以合理的價格拿到優質原材料。正因如此,有實力的玉商每年都要帶上巨額現金,親自飛往緬甸賭石。
“賭石卻是一場高風險的經濟博弈。”陽美村委會主任、陽美集團董事長夏奕海是最早一批進入緬甸的本地玉商,也是陽美這艘大船起航向規模化和國際化縱深發展的實際掌舵人。他向記者透露,在公盤上,不管是暗標還是明標,拍賣者均只在原石上切一刀,而競拍者就只能通過這一道切口來推測表層里邊的“內容”,然后估價競標。“因為無任何高科技手段可依賴,即使是老手,也可能看走眼。”
“老洪祥”創始人洪榮輝是業內公認的玉石專家,多年前就曾經在公盤上花幾百萬買回了一塊只值幾萬塊錢的劣質毛料。
不過,盡管賭石的征途上布滿懸崖,在今年3月舉行的第49屆公盤,玉石毛料依然是銷售數量最多、最為熱門的一種商品,共有16745塊翡翠原石參與競標,參與過這次公盤的小陳向記者介紹,盡管一度暴漲的翡翠玉石行情近段時間稍有回落,但展會依然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4000多名客商,其中從揭陽去的就有近千人。
記者從側面了解到,在這次展銷會上,被揭陽玉商拍走的玉石毛料總價高達幾十億人民幣,成為本次公盤的最大買家。這還是初步統計的數據。而另據統計,近年來,緬甸七成的中高檔翡翠玉石毛料,都流向了陽美。不管是對業內人士,還是對緬甸官方來說,廣東陽美,都已是這個行業不折不扣的帶頭大哥。
領航:粵商瓦解港臺馬首格局
“嚓嗆!”伴隨著一陣刺耳的鋸輪聲,碩大的玉石原材料被切成了兩半。在陽美村的加工作業車間,53歲的臺灣玉石老板張慶隆感慨萬千。
10多年前,張慶隆根本想不到,當年有點寒酸、在毛料市場四處碰壁的陽美玉商,竟能在短短數年改變玉器行業的格局,把包括他在內的港臺玉商“擠到了墻角”。
陽美村坐落在廣東省東部沿海地區的揭陽市東山區,被“黃金水道”榕江環繞。據陽美村史記載,當地玉器產業源遠流長,至今已有百年歷史,1905年開始便有部分村民利用農閑從事玉器加工。
然而,由于缺乏原材料,早期的能工巧匠只能靠收購和加工舊玉器來獲取收益,產業規模和水平一直很低,在行內的影響力也不大。
張慶隆是上世紀90年代后期到緬甸的,當時內地玉商還不允許進入公盤,整條產業鏈的兩端基本上被臺灣和香港人把持,“陽美工匠憑借技術上的優勢,只能給別人打工。”
直到2000年左右,公盤全面向內地開放,陽美玉商才開始大規模涌入緬甸。
夏奕海回憶當年在緬甸打拼的歷程,直言財大氣粗的港商和臺商在初期根本不把內地人放在眼里。“緬方開始也是這樣,價值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原石都不給我們看。”
為克服資金和風險的難題,揭陽玉商想到了以股份制來抱團發展的辦法:白天大家各自在場內挨個“相”玉,晚上聚在一塊合議,次日再把商量好的投標價格填在大會指定的標單上,等待大會統一開標。標中后,大家按份出資,風險共擔,利潤共享。
“有了股份制,我們決意以誠信起家。”洪榮輝亦回憶道,揭陽玉商一直堅持只做純天然的A貨,就算賭石輸了也從不賴賬,并鐵腕整治弄虛作假的歪風,由于占據了緬甸高檔翡翠玉石市場的制高點,陽美玉器在市場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從而徹底瓦解了以港臺為馬首的歷史格局,開創了粵商領航玉器產業的新時代。
困局:消費者竟不識行業老大
新世紀以來,控制了原材料市場的揭陽玉商,不再滿足于只做玉器加工,而把目光放到了能夠創造更高價值的地方。在夏奕海等一批有能力的村官的推動下,他們集結全村的力量,開始建設廣東陽美玉器展銷中心,決心把高檔玉器的主要批發市場也“搬”到陽美來。
這一輪“搬運行動”,暗合了國家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大好形勢,馬上釋放出強大的產業吸附能力。加上政府因勢利導,出臺各種產業優惠和扶持政策,產業集聚的效應不斷放大。后來,揭陽陸續建成了古喬白玉市場、喬南玉器中心、中國玉都廣場等大型專業市場,萬玉廣場、大世界翡翠城等大型綜合體也相繼動工,一個超大型的產業集群開始在揭陽形成。
據揭陽市東山區管委會透露,迄今為止,揭陽玉器的加工銷售量,已占據全國中高檔翡翠玉器成品的85%以上,占全亞洲中高檔市場的七成;有相關企業近萬家,從業人員達15萬人以上,玉器貿易的總額則突破了百億元,揭陽也成了全國乃至亞洲最高檔、最大型和最集中的高檔翡翠生產、加工基地和貿易集散中心。2006年,揭陽市被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授予“中國玉都”光榮稱號。
盡管陽美玉器在全球產業鏈里邊的龍頭地位不容置疑,然而了解這一點的消費者卻并不多。
對此,東山區委書記林雪令興嘆,陽美玉器在玉器行業的龍頭地位,并沒有轉化成相應的知名度。這已成為掣肘產業升級的主要因素。
這一現狀實際與大多數本地玉商長期缺乏品牌意識有關。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在陽美乃至揭陽地區,真正在做產業鏈的玉器企業只有“老洪祥”和“綠生生”等少數幾家,大部分企業的管理制度還停留在小家庭作坊的程度,現代化程度比較低。據統計,目前陽美的玉器企業,雇工在10—30人的占62.4%,而雇工在50人以上的只有1.8%。
對此,“老洪祥”創始人洪榮輝研究指出,經過多年發展,陽美玉器的產業總體規模雖然已達到了行業前列,然而,本地企業在規模、鏈條、效益上的優勢還并不明顯,容易受到外部市場震蕩的沖擊,市場控制力也較弱。
近年來,和洪榮輝一樣,具有類似危機感的企業家越來越多。同樣一塊陽美產的玉器,在陽美只能賣到幾萬塊錢,但貼上別人的標簽,售價往往要翻出好幾倍,甚至上十倍。
“這就是品牌的價值。”夏奕海也很早認識到,陽美的企業若再不深耕產業鏈,就算出產的玉器再高檔,賺的也只不過是最低端的手工費。因此,他認為,政府必須積極采取措施做大做強陽美玉品產業,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只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推動區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
出發:四大戰略直擊產業短板
有人認為,在產業發展上,揭陽玉器還需再出發。該怎么出發?這實際也是當前廣東許多地區,在推動地方特色產業向品牌化、集約化和國際化升級發展過程中遇到的普遍難題。
揭陽當地的決策部門調研發現,與行內競爭對手相比,陽美玉器產業的優勢很突出,但短板也很明顯。“特別是在產業聚集、企業現代化和文化滲入程度方面,我們要提升的空間還很多。”
為此,早在2007年,當地便開始籌建以東山區陽美玉都為中心的陽美(文化)產業園,該產業園規劃總面積3.1平方公里,立志要做成國家級的文化產業示范區。
揭陽市市長陳東在記者面前毫不諱言,他們就是想通過這個產業園來發揮產業聚集效應和創新示范作用,以文化創新為引領,打造中國玉都玉器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新引擎。
據了解,當地還將以此為抓手,實施創新戰略、文化戰略、國際戰略和品牌戰略“四大戰略”,提升本地的核心競爭力,打造玉文化品牌,使產業園成為玉都跨越發展的強力助推器。
記者注意到,這里頭最大的亮點是建設玉石交易所、打造國際集散平臺。2010年8月,該項目便已獲得廣東省政府支持,并向國務院報批。
據有關渠道反映,目前我國玉石實際進口額達幾十億美元,但至2010年海關統計進口寶玉石原料為5816萬美元,進口增值稅只有7704萬元。為規劃進口管理,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揭陽提出將桌下交易轉為桌上交易,玉石交易所的建成,有望將整個中國玉石行業對國家稅收和地方財政收入的貢獻提高到目前的10倍以上。
“總而言之,我們希望通過這四大戰略,建設真正的國際化平臺來提升玉都的影響力和服務能力,促進全國玉石行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同時用文化的力量來推動玉都加快走向世界。”東山區委書記林雪令如是說。
(馮善書 陳作成 張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