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瑩剔透歷來是評價所有寶石的重要標準,一提起寶石,人們自然而然地就會聯想到瑩徹無瑕等美麗的詞匯。
無色寶石的透明度是構成寶石美的最重要因素,如無色水晶,它的高透明度使光能充分透過,給人以清瑩秀澈的感覺,成為人們喜愛的寶石;彩色寶石受其體色的影響,雖然不能達到完全的清澈透明,然而較高的透明度必將會明顯提高其總體質量。
寶石的切割大多為刻面形,最常見的57個刻面琢型(業界稱57翻)的鉆石切工款式,就是將鉆石從上至下依次分為5圈刻面,每圈包括8個或16個小刻面,通過光在各刻面之間的相互反射與折射,顯示出其八面瑩澈的高透明度。只有在寶石的透明度較低、甚至有大量雜質內含物(包括形成特殊光學效應的密集定向排列的內含物)的情況下,寶石才改為素面切割,而且價值也往往低于同品種的刻面琢型寶石,可以說素面切割是不得以而為之的補救辦法。籍此足可證明,具有高透明度的寶石才能成為真正的寶石。如最具商業價值的鉆石,無論怎樣變換切割琢型,都始終為刻面型。
中國有句古語——珠光寶氣,形容舊時婦女的服飾華貴富麗,閃耀著珍寶的光芒,以光彩四射描繪寶石的熠熠生輝,這光輝就是折射率的體現。
評價寶石,璀璨奪目是很重要的一條標準,以國際上的四大寶石而論,除祖母綠的折射率略低外,其余三種寶石最低的折射率都可以達到1.762(理論上紅寶石與藍寶石的最低折射率),幾乎是所有彩色寶石中最高的,也正是如此之高的折射率,才成就了這四大寶石。如紅寶石由于具有較高的折射率(1.762~1.770)和高內反射色,所以標準切割的紅寶石其紅色就好似從內部奔騰而出的火焰,給人以熱烈情感的渲染;而紅色的火焰歐泊,即便是切割為刻面琢型,其紅色仍然是木訥混濁,絲毫顯示不出寶石的瑰麗。因此,高折射率就當仁不讓地成為了寶石三大要素之一。
光澤是寶石表面反光的一種光學效果,它為寶石增添了一份靈氣。天然鋯石之所以能成為著名寶石,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因為它具有很強的亞金剛光澤,在陽光下給人以光彩奪目、燦爛輝煌的感覺。
光澤能最好地強化寶石外在的視覺效果,寶石的價值越高,其光澤也必然越強,如有寶石之王美譽的鉆石,其光澤就是所有寶石最強的金剛光澤。反之,一種寶石的光澤越強,也就越有可能成為優秀的寶石,客觀地分析,寶石的價值由高至低的依次排列,幾乎完全諳合了它們光澤由強至弱的順序,這恰好說明了光澤對于寶石的重要性。
寶石除顏色、透明度、折射率和光澤等直觀效果外,其純凈度又是一條重要的標準,是更高一級的標準。很多自然界的礦物、也包括一些寶石的原石是可以達到上面四條基本標準的,但由于內部雜質過多而不能達到寶石級,即不能成為真正的寶石。如工業級的金剛石,其化學成分、結構與鉆石完全相同,但由于雜質過多,充其量只能作為工業用的金剛石,這一點往往是很多非專業人士容易忽略的。事實上,一些國際鉆石商就是利用中國很多消費者、甚至包括經營者對鉆石凈度的含混概念而以次充好,或用一些人工充填裂隙的低劣金剛石作為中高品質的鉆石出售,極大地損害了國人的經濟利益,打擊了國人購買鉆石的熱情。目前,我國的權威珠寶玉石鑒定機構和科研機構正在緊鑼密鼓地研究對策,以確保國人不受騙上當,保護中國消費者的利益。
純凈度還是評價寶石的重要標準。仍以鉆石為例,其內含物的種類、大小、顏色、所處位置等都有明確規定。總之,純凈度越高,則寶石價值越高;純凈度越低,寶石價值越低,甚至根本不能達寶石級。
并非一定要滿足如上五條標準的才能夠成為寶石,有些寶石既不以顏色稱雄,也不以高透明度著稱,而是具有特殊的光學效應,如星光效應、貓眼效應、變彩效應、變色效應、砂金效應、月光效應、暈彩效應等。這些特殊的光學效應對寶石品種的增多來講,功不可沒;同時也讓不少寶石平添了幾分嫵媚、幾分迷人,甚至身價百倍。如金綠寶石的貓眼效應,是所有具貓眼效應的寶石品種中質量最優的,其價格之高令人望而興嘆,因此在我國古代獲得了貓眼石的稱號,以致于忽略了其金綠寶石的真正身份。
我國山東有一種黑褐色藍寶石,業界俗稱銅皮藍寶,最初被當作廢料丟掉,后因發現其弧形寶石的表面具有六條明顯的星線,而重新被納入寶石的大家庭。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具有神秘的特殊光學效應,這些寶石與同品種、同質量的刻面寶石相比,其價值往往仍然處于下風。如具有六射星光效應的銅皮藍寶,它的價值只相當于同質量山東產刻面藍寶石的一半左右。原因很簡單,六射星光的特殊光學效應是由藍寶石內內含物,或者說是雜質引起的,雖然這些以包裹體形式出現的內含物排列整齊、密集定向,但畢竟屬于雜質,因而價值自然很難與純凈度高的刻面寶石相提并論。
總之,從寶石美麗要素的角度看,特殊光學效應是為各寶石品種錦上添花的華彩,其主要功能并不在于決定是否能成為寶石,是非根本因素。
寶石不僅應絢麗多姿,更要歷久彌新,即具有一定的硬度、韌性和抗腐蝕性等。寶石的耐久性是由其穩定的物理化學性質所決定的,也是最終決定美石能否成為寶石的關鍵。
寶石和玉石,它們的耐久性有著本質的不同,因此對它們的要求也有所差異。作為單晶的寶石,雖然硬度較高,但很容易在定向的外力作用下破裂、損壞,除個別品種的寶石(如黑金剛石)外,很多寶石的韌性比較差;相反,作為多晶集合體的玉石雖然硬度不高,但其致密的結構可以形成較高的韌度,因此無論是寶石或者玉石,都有著耐久的可能。也只有能經得住自然界嚴酷考驗的,才配稱為寶石。
狹義寶石概念中,要求寶石能堅硬耐久,通俗地說就是所有寶石的硬度要高于石英的硬度。原因很簡單,為了能讓寶石千年萬年地流傳下去,寶石必須能經受得起大自然的風吹雨打,而自然界風砂中最普遍的礦物就是石英,如果硬度小于石英,曝露于地表或在室外佩戴的寶石是不可能經受得起自然的考驗的,因此,狹義概念中將寶石硬度定位至高于石英的考慮,恰恰是符合了寶石三大要素的。
對于玉石來講,質地是否致密、韌性是否高是其躋身于寶石范疇的關鍵。這里也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將常見玉石按價值由高至低排隊,其順序與玉石的韌度大體相仿,可見韌度對于玉石的重要性了。
除石英質玉石外,幾乎所有常見品種的硬度均低于石英,但這并不意味著玉石的耐久性低于寶石,因為玉石的韌度足以彌補其硬度不高的缺點。
中國有句古話——物以稀為貴,即稀少與珍貴是等同的,寶石就是以產出稀少而名貴。這種稀有既包括品種上的稀有也包括質量上的稀有。因品種稀有而影響價格的典例如紫水晶,半透明~透明,紫色、紫紅色給人以高雅之感,最初僅見于歐洲大陸,故被視為珍寶,價值很高,但當在其他國家大量發現后,價格一落千丈;又如拉長石曾以其稀有的暈彩效應倍受珍愛,但自從在加拿大、原蘇聯發現大型礦床后,它就與普通寶石品種一樣了。因質量稀有而價格倍增的典例如祖母綠,它的礦物品種綠柱石在自然界的分布和產出并不少,但由于發育的解理和嚴重的瑕疵,使得完美無瑕的祖母綠戒面的出成率非常低,以烏拉爾地區的祖母綠為例,原石可重達幾公斤,加工后的寶石級成品可能僅有重1克拉,因此,大而完美的祖母綠戒面成了稀世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