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珠寶產業經過持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去年以來,零售市場突然“失速”,市場銷售低迷,行業陷入“寒冬”。日前, 深圳市零售商業行業協會聯合深圳市中研普華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中國品牌發展公益基金發布了《中國珠寶首飾行業運行現狀及市場前景研究咨詢報告》對珠寶行業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專家認為:品牌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渠道,珠寶行業營銷方式面臨洗牌,可大力發展珠寶O2O模式,擴大市場規模。
翡翠黃金陷低谷網點過剩
2015年,中國珠寶協會在對600多家珠寶企業的調研中發現,2014年九成以上的企業銷售比2013年呈現10%以上的下降。據山下湖、潮宏基、老鳳祥等9家珠寶上市公司公開的數據分析:營業總額下降8.72%,凈利潤下降9.42%。
2015年國際黃金價格持續震蕩,處于下行通道。珠寶市場需求趨緩,珠寶行業競爭加劇。主要體現在三方面:
一是翡翠市場遇冷。緬甸北部軍事不斷沖突,使得翡翠源頭降價不太現實。我國翡翠成品市場存貨較多,大多商家因高成本不輕易降價,即使部分店鋪關門,貨品也是在業內流通。白玉、瑪瑙、水晶等原產地相對較多,高檔原料漲價勢頭將會減弱,中低檔價格下降可能較大,玉石市場較多品種供應,促使翡翠市場難有起色。去年多數企業銷售業績較2013年降低30%-60%,今年繼續走低。
二是黃金禮品市場不被看好。由于黃金的貨幣屬性,人們習慣將黃金禮券等同于鈔票。在持續高壓反腐的新常態下,傳統的黃金禮品市場將會銳減。2014年黃金消費大約在950萬噸以上,較2013年下降20.8%,今年黃金消費更顯低迷。
三是珠寶單店銷售額將普遍難以上升。珠寶市場零售網點嚴重過剩,單個店鋪銷售額持續下降難以避免。
個性化人文產品受歡迎
現階段,國內珠寶首飾零售市場上品牌較多,國外奢侈品牌卡地亞、蒂芙尼、寶格麗以及香港品牌周大福、周生生、謝瑞麟、六福等均已在中國市場扎根。目前,我國珠寶首飾已形成了境內品牌、香港品牌和國外品牌三足鼎立的競爭局面。
盡管珠寶市場陷入低迷,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繼續提升,珠寶市場長遠潛力依然較大。預計2015年-2018年,人均珠寶消費額分別為80、89、97、108美元。
今年以來,個性化首飾、情感人文產品銷量較好。設計新穎、款式獨特、寓情于物、觸動人心的產品,特別是大師制作的作品在市場上一直供不應求。眾多獨立設計師、定制工作室的興起,助推個性化產品市場的發展。另一個利好是,珠寶行業私人定制消費規模迅速壯大,吸引更多高端人士進入。
傳統金飾、鉆飾以及彩寶飾品等后勁足。婚禮、節慶、生日、壽日等存在剛性需求。
消化存量發力品牌營銷
據業內估算,目前珠寶成品市場的庫存量總價值有數萬億元。這些產品,同質化嚴重,甚至相當一部分工藝粗糙,為這些產品尋求新的銷路或改款升級,讓存量變成消費量,應屬當務之急。報告分析,新常態下人們對珠寶的需求欲望和能力將會增加。淘汰老舊產能,通過材料、設計、工藝等創新,開拓新的增長點,是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
發力品牌營銷,最重要的是開發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產品,并且把社會主流文化、珠寶文化、企業文化融入產品中,形成核心競爭力,得到消費者信賴。戴斯琳珠寶副總經理姚蘭表示,可為原創設計師團隊提供線上商城,線下品牌門店等平臺去展出他們的優秀作品,最大限度地使每一款優秀閃亮的珠寶設計變為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