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集拍品愈發困難 拍賣公司“巧婦難為”
春拍剛剛結束,北京的各大拍賣公司又馬上投入到秋拍征集“爭奪戰”中。誠軒拍賣總經理左京華告訴記者,現在征集剛開始,重要東西還未進來,整體架構還沒有形成,因為拍品征集困難,其結果并不以拍賣公司意志為轉移,所以很難說清下一次的征集重點。經濟環境不好時,大家買東西要求就更高。
專營書畫的榮寶在今年春拍中借力不少,兩個門類成交率都達到80%以上。記者致電北京榮寶拍賣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劉尚勇時,公司高層會議正在部署秋拍方向,劉尚勇說,穩健、扎實、實事求是,是他們剛剛會議討論出來的方針。他表示,榮寶綜合各方面情況發現,現在有很多品種市場不需要了,如“海派”,除了吳昌碩、任伯年外很多小名家的作品無論在南方還是北方拍,無論價高還是價低,全都流標。因為市場根本就不需要,他們考慮這一塊暫時就不能上了。但有的品種是市場非常需要和喜歡的,如齊白石、李可染、徐悲鴻、傅抱石等人的作品,是永遠有人要的,拍賣公司就會多下點功夫。京津畫派、海派、長安畫派、新金陵畫派等曾經炒得很熱鬧的流派,現在就會少上一點,把比例降到市場能接受的程度。再比如原來知名畫家的“非精品”和不知名畫家的“精品”,只要上拍就有人要,但現在市場和藏家都相對成熟了,拍賣公司要跟上藏家的進步才能生存。
盡管如此,劉尚勇還是承認,現在市場正在收縮,暫時找不到新方向,征集拍品就必須拼服務,拼價格。現在榮寶50%的東西都是海外回流的,這種趨勢將繼續擴大。
中國拍賣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王鳳海說,內地今年在征集拍品上都比往年下降較多,這是導致平淡的一大原因。內地市場的相關政策和香港完全不同,尤其去年新出臺的個人拍賣征收個稅新法,在拍賣界影響頗大,樹立了一個新杠桿。現在拍賣公司怕的不是好東西賣不出好價錢,而是征集不到好東西。
只有三成買家“快買快賣” 大藏家何時“上場”激活?
資深文物專家趙榆告訴記者,今年嘉德春拍上,4件精品古代書畫先后流標。一件是估價600萬元到800萬元的沈周立軸《古木花冠》,雖然曾著錄于《石渠寶集》,但沈周是畫山水出名的,《古木花冠》畫的是公雞,這一藏品幾年前在中貿圣佳拍賣公司就曾賣出一個高價位了,藏家馬上又拋出來想賺大錢,底價定的過高,結果就流標了。另一件估價480萬元至580萬元佚名的《道光皇帝綺春園射柳圖》,前幾年在中貿圣佳100多萬元拍出,這次定價漲了幾倍,藏家認為是《石渠寶集》著錄過的,賣出馬上能發財,同樣遭遇流標。
這些案例無疑是上半年國內拍賣市場的某些縮影。一方面,藏家愈發理性的表現是審美能力及對歷史了解程度都有明顯提高,他們對古代和近現代的東西更加投入,美術史上有記錄的著名畫家的經典作品,藏家才肯出大價錢來買。另一方面,多數傳統門類的藝術品投資都是長線進行,相當多的好東西藏家購進之后三五年不會再流向市場,特別是超過千萬的東西賣了之后藏家持有時間就更長,導致市場高尖端的拍品越發見少。
趙榆認為,行內只有占20%到30%的人是快買快賣,他們看哪個公司拍的好,有錢賺,就及時拿出拍品來,倒出錢來又買東西,掙一個地區差價。但總體說,國內真正在收藏的人還沒到要賣東西的時期。這部分人不多,但收藏能力和經濟實力都非常強,精品都在他們手里,他們持有藝術品的時間非常長,即使偶爾拿出一兩件上拍也是為了調節收藏結構,提高他的收藏質量。從近現代書畫精品近年來成交情況看,這樣的藏家越多,市場的高尖作品就越少。如2003年拍出1980萬元的傅抱石作品《毛主席詩意山水冊八開》,現在市場價肯定能達到5000萬元以上,但藏家不肯拿出來了;曾創造了齊白石書畫最高成交價的《山水冊八開》在同年以1661萬元成交,也從此在市場上銷聲匿跡了。這類藏家所有的東西什么時候上市場,得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