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菊圖》(局部)八大山人
進入2008年以來,圍繞著藝術市場的爭論就沒有停息過,而爭論的焦點也大多集中在市場行情上。去年下半年國內股市走入低迷,更早王石等房產巨頭發布的“拐點論”也使得房產交易進入觀望期。而藝術市場,自開春以來人們就抱著“未知”的揣測。眼下,國內各大公司的春季拍賣都已落幕,藝術市場非但沒有撥開重重迷霧,當代藝術板塊表現平淡,各大公司“抱怨”征集精品越來越困難,市場整體呈現“高成交額、低成交率”的謎局。在經濟局勢不明朗的情形下,藝術品市場是否會出現大的“盤整”甚至走入低迷,成了業界關注的焦點。
低成交率、高成交額 書寫藝術市場“詭譜”
春季大拍落幕后,真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的拍賣公司為上半年藝術市場持續走高的良好勢頭叫好,而有的拍賣公司則哭訴著市場成交率低下的慘狀。甚至一向被視做全球拍賣風向標的佳士得公司也面臨重重壓力。香港佳士得北京代表處代表單菁告訴記者,客觀地說,香港佳士得春拍結果也只是一般好,沒有好到離譜的地步,雖然總成交額大,但場次多,東西也多。在全球經濟形勢都不看好的情況下,內地的當代藝術現在已經算跌停狀態。春拍過后,香港當代藝術主管張丁元現在做事也特別小心,因為他原來業績特別好,現在壓力就特別大。
北京匡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董國強告訴記者:“2008年上半年市場總體表現和去年持平,成交率相比以往普遍降低,但是總成交額并沒有下降,反而提高了。”董國強解釋道:“低成交率、高成交額的市場表現其實很好理解,這其中主要是古代作品的高價起了決定作用。從去年開始,古代書畫和瓷器類的精品價格明顯上漲,而且漲幅巨大。”
天雅古玩城一位店主就是“精品字畫”的常主顧。他每年都參加大大小小的拍賣會,投入到字畫方面的資金每年有近百萬元,而且剛剛花百萬元拍得了一幅字畫精品。
愛家收藏市場部潘團結經理說:“拍賣市場這種低成交率、高成交額的怪律也多少影響到了大眾收藏交易市場。許多藏家越來越理智,不再亂槍打鳥,不出手則已,一出手就要高價收到‘寶物’。”
內地當代藝術板塊成交率低于七成
上半年,香港蘇富比于4月9日舉行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機構之一“仕丹萊收藏”(Estella Collection)的專場拍賣,推出包括張曉剛、蔡國強、徐冰、曾梵志等當代名家的100多件作品。一時收藏圈揣測紛紛,認為西方藏家有“套現”的意圖,很可能顯示當代藝術品已達價格高峰,一時“拐點論”甚為流傳。
雖然最后蘇富比取得了17億港元的驕人成績,而且成就了香港蘇富比至今成交額最高的一季拍賣。但一些親臨現場的藝術評論人士認為,蘇富比、佳士得拿出的是最重頭的作品,還不能代表當代藝術品的總體走勢。客觀上講,當代藝術品已經進入理性消費期,只要是“四大金剛”(張曉剛、方力鈞、王廣義、岳敏君)的作品花多少錢都要買的時代已經遠去。
而在內地,一些畫廊今年一季度的營業額已經比去年同期下降了30%,有人做過統計,內地以“當代藝術”拍賣著稱的幾家拍賣公司,成交率僅為60%-70%,重量級的當代藝術家作品也有流拍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