瑗:古玉器名。大孔的璧。《爾雅·釋器》:“好倍肉謂之瑗。”郭璞注:“瑗,孔大而邊小。”
玉琥:古代玉器.一種琢雕成虎形的玉器,稱“琥”。夏鼐:《商代玉器的分類、定名和用途》(《考古》1983年5期)一文認(rèn)為:“我以為表面刻虎紋的玉器應(yīng)依器形命名,前加‘虎紋’二字。至于虎形玉器,有孔的可稱虎形玉佩,無孔的當(dāng)為玩器或陳列品,可稱玉虎”。
玉虎:雕成虎形的玉器,即“琥”。《 拾遺記·秦始皇》:“始皇嗟曰:‘刻畫之形,何得飛走?’使以淳漆各點兩玉虎一眼睛,旬日則失之,不知所在。”參見“玉琥”。
珩:古玉器名。玉飾品,雜佩上部的橫玉。形似磬而小,或上有折角,用于璧環(huán)之上。
環(huán):古玉器名。一種圓形而中間有孔的玉器。《爾雅·釋器》:“肉好若一謂之環(huán)。”郭璞注:“肉,邊;好,孔。”邢疏:“邊、孔適等若一者名環(huán)。”玉制的環(huán)。古時用作佩飾。《宋史·輿服志三》:“袞冕之制……小授三,結(jié)玉環(huán)三。”又:“后妃之服,小授三,間施玉環(huán)三。”《晉書·周訪傳》:“訪大怒。敦手譬釋,并遺玉環(huán)玉碗,以申厚意。”
玉佩:“佩”亦作“珮”。玉作的佩飾。《詩·秦風(fēng)·渭陽》:“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贈之,瓊瑰玉佩。”蕭德言《詠舞》:“低身鏘玉佩,舉袖拂羅衣。”
環(huán)玦:古玉器名。兩種佩玉,圓形的玉環(huán)和環(huán)形而有缺口的玉塊。《漢書·雋不疑傳》:“不疑冠進(jìn)賢冠,帶具劍,佩環(huán)玦,褒衣博帶,盛服至門,上謁。”
玉帶鉤:古玉器名。又名“犀比”。可能是我國北方游牧民族的發(fā)明,用以鉤連腰帶。帶鉤有銅、玉兩種。流行于春秋戰(zhàn)國和秦漢時期。銅帶鉤上有的鑲嵌綠松石。河南固始在春秋末或戰(zhàn)國初期墓中,發(fā)現(xiàn)一件玉帶鉤,是目前已知較早的一件。在河北滿城、江蘇銅山小龜山等西漢墓及河北定縣北莊東漢墓中,均有玉帶鉤出土。
清早期玉帶鉤四件
玉鉤:玉制的鉤,故名。有帶鉤、簾鉤、帳鉤等。《宋書·符瑞志下》:“漢桓帝永興二年四月,光祿勛府吏舍,夜壁下有青氣,得玉鉤、玦各一。鉤長七寸三分,身中有雕鏤。”《列仙傳·鉤翼夫人》:“武帝披其手,得一玉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