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笏:上朝時所執的玉制手板。即“珽”。《禮記·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注:“球,美玉也。”
鎮圭:古代朝聘所用的信物,王執鎮圭,為六端之一。也作“鎮圭”。《周禮·春官·大宗伯》:“王執鎮圭。”注:“鎮,安也,所以安四方。鎮圭者,蓋以四鎮之山為瑑飾,圭長尺有二寸。”
命圭:帝王授給大臣的玉圭。《左傳》僖公十一年“賜晉侯命”注:“諸侯即位,天子賜之命圭為端。”《周禮·考工記·玉人》:“命圭九寸,謂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五寸,謂之信圭,侯守之;命圭七寸,謂之躬圭,伯守之。”
谷圭:古玉器名。古代諸侯,用以講和或聘女的玉制禮器。又稱“谷璧”。《周禮·春官·典瑞》:“谷圭以和難,以聘女。”注:“谷,善也,其飾若粟文然。”《考工記·玉人》:“谷圭七寸。”
圭璧:“圭”亦作“珪”。古代帝王、諸侯朝聘或祭祀時所執的玉器。《周禮·春官·典瑞》:“公執桓圭……以朝覲宗遇會同于王。”鄭玄注引鄭司農云:“以圭璧見于王。”《后漢書·明帝紀》:“親執圭璧,恭祀天地。”
土圭:古代玉器。用以測日影、四時、土地。《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測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又《春官·典瑞》:“土圭以致四時日月,封國則以土地。”
璧:古玉器名。也有用琉璃制的。扁圓形,正中有孔。璧分大璧、谷璧、蒲璧。大璧徑長一尺二寸,天子禮天之器。諸侯享天子者亦用之。禮天須用蒼色,蓋璧形圓,象天蒼,象天之色。谷璧子所執,飾谷紋,取養人之義。薄璧男所執,瑑飾為蒲形,蒲為席,取安人之義。三者統稱為“拱璧”,因皆須兩手拱執。另有一種系璧,形較小,為佩于紳帶之物。玉璧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多光素無紋飾,器形比較簡單。商周時代的璧,厚薄不勻,形制也不規整,內外大多不夠圓。春秋戰國時,璧則相當規整,并有蠶紋、谷紋、蒲紋、獸紋等雕飾。漢繼承前代風格,雕工比較精細。漢以后至宋、元時,玉雕不多見。明、清時又興盛,出現大量仿古制品,璧上常見精細的浮雕和螺旋狀紋飾。玉璧是古代貴族所用的禮器,不同時代和不同情況下,也有起信物和裝飾物作用的。漢代的玉璧,上有小孔,就是用來穿線做佩飾或掛在墻上做裝飾用。璧在漢墓中發現很多,常放在死者胸部或背部,有的放在棺槨之間,甚至還鑲嵌在棺的表面作裝飾用。玉璧用途很復雜。大致可分以下幾類。一為祭器,用作祭天、祭神、祭山、祭海、祭星、祭河等;二為禮器,用作禮天或作身份不同的標志;三作佩系;四做砝碼用的衡;五作辟邪和防尸腐用。
唐代龍紋玉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