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劍飾:指用于劍上的裝飾玉件。常見有劍首、劍格、劍鞘上帶扣和鞘末玉飾(珌)四種。玉劍飾始于戰(zhàn)國,戰(zhàn)國劍較短小,劍首小而薄,邊沿外敞,較鋒利,格少(多用銅、鐵),劍珌有厚長和薄短兩種,帶扣也小。漢帶劍首長而大,格多,劍珌與戰(zhàn)國相似。河北滿城一號漢墓出土一把鐵劍,其上四種玉劍飾懼備,并有高浮雕玉飾。漢后,玉劍飾不多見;明清兩代仿制較多。
玉珌:佩刀鞘上裝飾。同“琫”、“鞛”。《詩·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釋文》:“琫,字又作鞛,必孔反,佩刀鞘上飾。”
玉琫:古玉器名。刀劍鞘口處的玉飾叫“琫”,琫對面的小方玉叫“珌”。《詩·小雅·瞻彼洛矣》:“君子至止,鞆琫有珌。”《傳》:“琫,上飾;珌,下飾。……天子玉琫而鞉珌,諸候...。
玉衣:古玉器名。玉制的葬服,又稱“玉匣”、“玉柙”。把玉石琢成各種形狀的小薄片,角上穿孔,按等級不同采用金鏤后銀鏤、銅鏤連綴而成。《漢書·霍光傳》:“光薨……賜金線、繒,……壁珠璣玉衣。”從1946年在河北邯鄲郎村漢墓中發(fā)現(xiàn)象氏侯劉安意的穿孔玉片開始,到1978年底為止,相繼共發(fā)現(xiàn)玉衣22套以上,屬于西漢的共11套,屬于東漢的至少有十一二套,其中有5套保存比較完整,可以復原。
玉蟬:古玉器名。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為蟬形,故名“玉蟬”。據(jù)徐廣稱:“蟬,取其清高,飲露不食,”《史記·屈原傳》:“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污垢。”《說文》:“蛻,蛇蟬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蟬形,似是借蟬的生理習性賦予死者特定的意義,意即人死后,不食和飲露,脫胎于濁穢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濁水,這是戰(zhàn)國以來死者含玉蟬的用意。參見“含玉”。
漢代玉蟬
玉豚:古玉器名。古代死人手握的豚形玉器。在東漢、魏晉南北朝墓中,常有玉豚出土,造型和文飾較簡單。用其隨葬,主要是巫術(shù)的原因。
含玉:古玉器名。“含”亦作“晗”,有的書上還稱“押舌”。古時入殮時放在死者口中玉。《周禮·天宮·天府》:“大喪共(供)含玉。”大喪,指皇帝喪。其余則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貝等,因死者身份不同而有所區(qū)別。含玉,多為蟬形,故又稱“玉蟬”。考古發(fā)現(xiàn),早在殷商時,死者口中就含有貝。據(jù)記載,春秋時代死者口中含的是“珠玉”。河南洛陽中州路816號西周墓,在死者口中發(fā)現(xiàn)一件帶孔的蟬形玉。玉蟬作為含玉,在漢墓中發(fā)現(xiàn)較多。
玉塞:古玉器名。已知在漢代有九竅塞,即填塞或遮蓋死者身上九孔竅的九件玉器。這九件玉器在河北滿城兩座漢墓中都有出土。九竅玉塞為耳塞(2件)、眼塞(2件)、鼻塞(2件)、口塞、肛門塞和生殖器塞(各1件)。由于口塞不能全部含在口中,故與“含玉”不同。東晉葛洪《抱樸子》:“金玉在九竅則死者為之不朽。”這同玉衣也能使尸體不朽的迷信說法是一致的。
玉節(jié):玉作的符節(jié),古代用作重要的信物。《周禮·地官·掌節(jié)》:“守邦國者用玉節(jié),守都鄙者用角節(jié)。”《公羊傳·哀公六年》:“與之玉節(jié)而走之。”
玉璽:皇帝的玉印。古代印、璽通稱,以金或玉為之。自秦以后,以玉為璽,為皇帝所專用。因而又以指喻皇位。
玉盤:玉琢成的盤。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金瑯玕,何以報之雙玉盤。”杜甫《嚴公枉駕草堂》詩:“竹里行廚洗玉盤”。
玉魚:刻玉為魚,是一種珍玩和佩飾。馮贄《云仙雜記》:“貴妃(楊貴妃)苦熱,肺渴,每日含一玉魚,藉其涼津沃肺。”程大昌《演繁露·魚袋》:“《六典》符寶即載隨身魚符之制,左二右一,太子以玉,親王以金,庶官以銀,佩以為飾。”又用作殉葬品。杜甫《諸將》詩:“昨日玉魚蒙葬地,早時金碗出人間。”
玉帶:唐、宋官員所用的玉飾的腰帶,以之分別官階之高低。程大昌《演繁露》卷十二:“唐制五品以上,皆金帶,至三品則兼金玉帶。本朝玉帶雖出特賜,須得閤門關(guān)子許服,方敢用以朝謁。”又:“本朝親王皆服玉帶。”《宋史·輿服志五》:“太平興國七年正月,翰林學士承旨李昉等奏曰:‘奉詔詳定車服制度,請從三品以上服玉帶,四品以上服金帶。’”明代惟親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帶,見《明史·輿服志二、三》。清代惟特賜及一品用銜玉版帶。見吳榮光《吾學錄·制度》。
玉珠:用玉琢成的珠。《晉書·輿服志》:“后漢以來,天子之冕,前后旒用真白玉珠。”
玉藻:古代王冠垂掛的玉飾。《禮·玉藻》:“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后邃延。”《蔬》:“天子玉藻者,藻謂雜采之絲繩,以貫於玉,以玉飾藻,故云玉藻也。”《后漢書·輿服志·冕冠》:“冕冠,垂旒,前后邃延,玉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