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飾在我國是很早的,而且金飾的高超技藝,在我國也是很早的,近年出土的西漢時代的“金縷玉衣”,不但是最精美的歷史文物,也是最生動的歷史證明。在《紅樓夢》時代,北京制造金玉珠寶的首飾行業,有金店、珠寶店、玉器作、紅貨行(專指珠寶玉器)。專門打造新首飾的叫首飾樓,買賣舊首飾的叫“鏤兒鋪”。金銀加工,要熔、要澆鑄、要鍛打、要鏨、要拉絲,以及琺藍、點翠等等。熔金不比熔鐵。首飾金量很少,用很小的鍋來熔煉。黃金的熔點是一千零六三度,當年沒有電爐等科學設備,用什么辦法讓很小的火焰達到這樣高的溫度呢?全靠煉金師傅用很小吹筒吹豆油燈盞,原理就是“加氧”,但用人嘴吹小燈盞來加氧,可以達到高溫,熔化黃金,現在一般人恐怕作夢也是想不到的。
金飾加工,熔鑄的叫“爐作”,鍛打胚子的叫“實作”,鏨花紋的叫“鏨作”,把金葉子包在銀器上的叫“包金作”,火鍍的叫“鍍金作”(那時無電鍍),拉金絲的叫“拔絲作”,金器上琺藍點翠加色彩的叫“琺瑯作”,鑲嵌珠寶的叫“鑲作”或“焊作”,專作嬰兒裝飾的叫“孩兒什作”。單純一個金銀首飾、器皿的加工,有這樣多的工種。而在珠玉等飾件上加工,如鉆眼、雕鑿琢磨等,宋人叫“碾”,宋人小說有“碾玉觀音”,是很有名的。北京俗話叫“砣”,金器行凡是遇到這樣的事情,要送到玉器行去加工,叫作“過行”。象芳官的小玉耳塞,如小玉的金托和鉤,是包鑲,便由金飾行業作,如小玉要打個洞,就要過行。硬紅金墜,“硬紅”一般是珊瑚,再好就是紅寶石,把碎塊珊瑚制成圓或橢圓形,也要“過行”。鑲工則由金飾行來作。
平兒的鐲子叫作“蝦須鐲”,分量不重,原是鳳姐的,倒珠子重。共有這樣四個特征,這就不同于一般的鐲子,均要加特別的說明。我前面說過,大觀園中的人物絕不會以帶一只普通金鐲子為華美,反而要以為有“村氣”。這種風氣,早在柴桑《京師偶記》中就有記載:
釧,俗名鐲,亦曰钚,古有金玉跳脫,楊妃以紅粟臂支賜阿蠻,皆釧之屬也。近時北方貴戚,厭金玉,以金鋼子之最細者約臂,亦韻。
柴桑是同王漁洋同時代的人,這段文字,還在《紅樓夢》之前,說明當時貴戚家中,已經“厭金玉”,而以鑲嵌小粒金剛鉆的鐲子為華麗珍貴了。大觀園榮國府正是貴戚家,鳳姐是貴戚家的當家人,平兒是鳳姐的二把手,在當時“厭金玉”的風氣下,即使帶鐲子,也要帶個特別講究的,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什么叫“蝦須鐲”呢?“蝦須”是象形的說法,極言其細也。當年最細的竹簾子叫“蝦米須簾”,對蝦伸出的須又細,又有韌性,因之以形容精美的細東西。“蝦須鐲”也是由此而得名。也許有人問,象蝦須那樣細的鐲子,如何帶呢?可能嗎?自然不會這樣細,簡單地說破了,就是用蝦須這樣細的金絲編成的鐲子。
我們知道,黃金在金屬中韌性最強,延展性最大,因之能搗成極薄的,吹一口氣就會飛起來的金鉑,也能夠拉成比頭發絲還細的金絲。據舊時冶金文獻記錄:其薄度可以達到一毫米的五十萬分之一,其拉長度,一分黃金可以拉成四千米長的一根黃金游絲。這種數字幾乎是很難想象,但它都是事實。現在科學發達,數據自然更有所提高,因為我所舉起碼還是六十年前的老數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