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凱 夢想啟程,終點未滿
無論別人說30歲或者40歲才是一個男人的黃金歲月,年輕的黃凱卻在20歲出頭的年紀——大多數(shù)男孩仍舊渾噩不知所向的年月——已經(jīng)看到了遠處的夢想勝景。在人生旅程的起步時,就找到夢想,無疑是幸運的。啟程,期待前方的風景,于是甘愿跋山涉水,也許終點尚遙遙在前,但走在路上,已是最好的時光。
青春路上,偶遇夢想
這世上的精彩,因為偶然而存在,人生的可能性,遍布每一個路口。懵懂青春的黃凱,和很多伴隨著現(xiàn)代化進程一起長大的男孩子一樣,一心一意的夢想是成為一個IT精英男。考大學的時候,因為升學壓力,黃凱打起了藝術專業(yè)的“小算盤”,然而命運卻開了個不大不小的玩笑——在一群考生中,沒有任何藝術基礎的黃凱面試時脫穎而出,就像突然被點石成金,黃凱的人生因為這一天的偶然改變了方向。“我沒有想到自己居然表現(xiàn)出這么好的藝術專業(yè)天賦,于是想,那也許就可以按照自己的天性來選擇吧。”
也許是誤打誤撞,也許是隨性而為,在20歲的青春路上,黃凱遇見了自己的夢想。雙子座男人,從來不會因為前路的未知而心生畏懼,這個看起來不那么“靠譜”的行業(yè),卻因為黃凱初生牛犢般的勇敢和好奇,對他打開了一扇看見內里五彩繽紛的窗口。
風景此處獨好
進入大學,黃凱并不像班上的其他同學,懷揣著充滿光環(huán)的夢想,背熟了所有電影大師的名字,脫口而出就是經(jīng)典名劇的臺詞。他就像一張白紙,用最簡單的赤子之心開始這段人生。對于未來,沒有太多期待,一切都是為了這條從未經(jīng)過的道路上獨有的風景。
“大三的時候,和一群同學一起聊天,那時候的想法是自己做一部長片出來。”沒有一步登天的愿望,沒有預設的所得,一群年輕人,幾個晚上的隨意閑聊,誰也不知道,未來它會變成一部叫做《上海公園》的電影……
畢業(yè)后,在電視臺里擁有一份安穩(wěn)又體面工作的黃凱,始終無法放下這個當初令自己激動的idea,在無數(shù)個輾轉的夜晚之后,這個念想漸漸成型。“我想把它分成4個短片,這樣比較可行,因為可以先籌錢完成一個,然后也許就會有贊助。”
山的那邊,是更高的山
年輕人敢想敢干的熱情總是能夠打動人,黃凱拍攝的短片得到了一筆贊助,最棘手的資金問題解決了,似乎前途一片光明,黃凱以為自己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片子的拍攝之中。然而生活總是喜歡和人開玩笑,本來被視作及時雨的贊助費用最后卻無疾而終,拍攝到一半的片子不得不停工,黃凱陷入進退維谷的地步:繼續(xù),沒有資金支持;放棄,自己乃至許多人的努力就要付諸東流……
好在上帝關門的時候沒有忘記打開另一扇窗,上海大學在這個時候向自己的學生伸出援手。上海大學在提供了黃凱拍攝片子的器材的同時,還額外提供了資金支持。最終的結果,也許是中國第一部由高校投資拍攝的電影——《上海公園》誕生了。
黃凱說自己的《上海公園》拍的就是80后年輕人的一些理想,正如拍電影這件事本身同樣也是黃凱的理想一樣。黃凱把他理想中想拍的電影類型形容為“杏仁巧克力電影”,就是外面看起來很甜,但是糖衣包裹下的內心卻有些苦苦的,咽下后依舊有著回味。“《上海公園》只是我的第一部電影,我的理想自然不會那么輕而易舉地實現(xiàn),未來還會有很多部作品慢慢見證著我的理想,在山的那邊,還有著更高的山。”
看著山,跑在路上
“很多人一說到對藝術的追求,就想往北京跑,我對此有些不以為然。我尊重他們的選擇,但是在我看來,對于電影而言,上海的環(huán)境不比北京差,反而能夠讓我更有一種‘理想主義的腳踏實地’。”黃凱說他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是從各個角落里把一些和他自己年齡上相仿,理念上類似,對于電影的熱情相仿的人都找出來,然后一起為了電影的夢想去努力。
“那你找到了你的同盟軍嗎?”
“有!知道最遠是哪里的嗎?”
“哪兒?”
“臺灣!是個做音樂的,呵呵。”
怎么找到的?這是另一個故事了。但是對于這些在網(wǎng)絡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距離其實不會成為交流的障礙,無遠弗屆的互聯(lián)網(wǎng),卻提供給他們尋找自己的同類的嘗試提供了莫大的便利。20歲的黃凱現(xiàn)實且清醒,他說自己依舊還在實現(xiàn)夢想的道路上,追逐夢想的過程和享受生活的宗旨并不相互背離,為了一個宏大的目標,他可以嘗試著選擇各種不同的道路,比如接拍一些商業(yè)廣告。
和過去沒有什么兩樣,黃凱依舊有著自己的schedule,夢想在前頭,到達夢想的道路他一步一步在行走。